頭圖|視覺中國
如果說過去二十年最大的產業變革是“互聯網+”,那么未來二十年最大的產業變革就是“人工智能+”。
當年,互聯網幾乎把所有行業重新做了一遍,目前人工智能也正在滲透到各個產業領域,掀起一場智能化革命。而作為最重要的大型工業之一,汽車行業也正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其中最重要的變革方向就是自動駕駛。
傳統車企把汽車戲稱為“兩張沙發、四個輪子加上一個車殼”,而新興車企更愿意把汽車定義為“四個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這種變革可能對傳統的汽車工業,以及我們出行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
因此,本篇主要講這場汽車革命中最重要的一環:自動駕駛。
一、什么是自動駕駛?
所謂自動駕駛,也被稱作無人駕駛。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過多人工操作,通過電腦系統就可以自動安全地行駛。不過,自動駕駛并非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它分為不同的級別,部分級別仍需要駕駛員輔助系統。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的分級標準,自動駕駛分為L0到L5六級,其中L0到L2前三個級別,均為輔助駕駛,駕駛員還需要時刻處于駕駛狀態。
L0完全由駕駛員操作,系統僅提供警告功能;L1系統實現橫向或縱向輔助駕駛;L2可同時實現橫縱向輔助駕駛。L3到L5級別為自動駕駛,L3只能在特定環境下,L4可在大部分環境下,L5在任何環境下都可全自動無人駕駛,也就是真正的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是一個典型的成長性朝陽產業。
根據IDC的統計,2020年售出的汽車中,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數量(包含L1-5級)為2773.2萬輛,其中大部分是L3以下,L1為1874萬輛,L2為896萬輛,L3以上只有3.2萬輛。
根據東吳證券的預測,到2025年,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數量(包含L1-5級)將大幅增長到6332萬輛,其中L1為3900萬輛,L2為2320萬輛,L3+為112萬輛;2020-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速大概為17.8%,算是一個高增長的行業。
二、自動駕駛供需端的優勢有哪些?
市場之所以看好自動駕駛行業的成長性,核心是它在供需兩端的幾個優勢:
第一,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自動駕駛有助于解決道路擁堵的問題。
擁堵已經成為大城市最讓政府和公眾頭疼的頑疾,而2030年汽車保有量會從現在2.8億增長到4.5億輛,我們急需一個新的交通出行體系,而基于自動駕駛的智能交通,很可能是除了限行之外唯一的方法。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放出豪言壯語,通過智能交通體系的優化,“5年之內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內基本解決擁堵問題”。
智能交通體系的核心就是自動駕駛,邏輯很容易理解,如果每輛車都是按基于大數據的上帝視角智能規劃的路線行駛,一定比大家各自為戰規劃的路線更有效率。李彥宏的預測可能比較大膽,但他確實有一定的底氣。
百度的“路端自動駕駛系統” AIR智能道路系統已在全國2000多個路口試驗,平均提升了15-30%以上的通行效率。以河北保定為例,過去兩年保定核心區的年均機動車增長為7%,但擁堵指數卻通過部分路段信控優化下降了6%。
如果未來自動駕駛能夠普及,那么這種優化效果將更明顯。
正因如此,政策層面其實對自動駕駛是支持的,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發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的出行服務”。之前,百度自動駕駛汽車上五環被罰的插曲,讓很多人覺得自動駕駛在咱們國家不可行,其實并不是這樣,當時主要是百度沒有拿到牌照,國家從政策面不僅不會限制,還會大力支持自動駕駛發展。目前,已經有18個城市發放了自動駕駛的測試牌照。
從產業階段上看,目前正處于L2到L3量產的關鍵階段,根據國家戰略規劃的路線圖,2025年實現 L3 級自動駕駛規模化量產,L4 級自動駕駛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第二,從消費需求的角度看,順應了對于安全便捷駕駛的消費升級大勢。
大部分人應該不會懷疑自動駕駛的便利性,但可能會覺得自動駕駛不安全,其實這是一種感性認識,理性上看并非如此。就像大家天然覺得汽車比飛機更安全,但其實飛機的事故率和致死率比汽車低得多。自動駕駛也是如此,單從數據來看,自動駕駛其實比人工駕駛更安全。
按照特斯拉實際的運行數據,自動駕駛每400萬英里發生一次事故,而人類司機駕駛每50萬英里就有一次事故,也就是差不多能降低90%的事故率。
一方面是因為自動駕駛不會疲勞,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動駕駛可以有效的基于大數據進行深度學習,相當于直接擁有了數億公里的駕駛經驗。當然,自動駕駛的安全不是絕對的,但是它絕不像大家感性上認知的那么不靠譜。而且,由于自動駕駛可以有效的降低事故率,所以由事故造成的道路擁堵也會大幅減少。
第三,從產業供給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5G、芯片等技術革命已經為智能化奠定了基礎。
現在從傳統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轉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10%的加速點,未來幾十年還會持續替代。
而電動化的普及更有利于智能化革命,因為電動車的電機電控特性,相較于燃油車更適用于智能化的控制系統。此外,現在正處于物聯網革命時代,隨著5G和芯片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給自動駕駛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試想一下,如果連網絡流暢運行都保障不了,那么需要海量數據實時處理的自動駕駛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而現在的網絡和芯片技術已經越來越符合自動駕駛的條件。
當然,自動駕駛現在還處于發展的早期。和每一項還不成熟的技術一樣,政策、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也面臨很多明顯的痛點。
比如,自動駕駛如果出了交通事故,應該算誰的責任,法規上怎么界定。又比如,自動駕駛系統涉及到大量的個人數據采集和使用,如何去保障個人的出行隱私?諸如此類的問題還需要不斷的實踐去解決。
三、如何挖掘自動駕駛產業鏈上的投資機會?
對投資者來說,這個產業向上提升的大趨勢是確定的,從產業鏈上還是能挖掘出一些投資機會。從目前國內的自動駕駛產業來看,玩家很多元化,大概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都在積極研發自動駕駛,但真正量產L3級別車型的還不多,長安、紅旗、小鵬、東風、吉利、長城、奇瑞、廣汽等車企都在計劃L3級自動駕駛量產,東風悅達起亞計劃于2025年量產L4級無人駕駛。
第二梯隊是以百度、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科技巨頭。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已與多家車企合作量產多款自動駕駛出租車和自動駕駛巴士;華為研發出了ADS “高階”自動駕駛方案,并計劃在2022年Q1季度量產上車;騰訊已搭建起支持自動駕駛的高精度地圖、數據云以及模擬仿真三大平臺;阿里巴巴主要是從物流場景切入。
第三梯隊是共享出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滴滴和小馬智行。
總結來看,一個toC的新產業初期不一定能跑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投資風險其實很大,確定性更強的是一些“賣水人”,也就是相關的支持產業鏈,就像新能源汽車企業早已倒了一批,但做動力電池的卻發展的很好。
自動駕駛產業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剛剛開始落地的新產品,我們更要關注圍繞這些核心玩家的產業鏈機會。
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