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大航海,作者:吳炳見,原文標題:《AI的百億套殼:做船不做柱子》,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大航海,作者:吳炳見,原文標題:《AI的百億套殼:做船不做柱子》,題圖來自:AI生成
今年AI應用的投資明顯活躍了很多,而套殼這個詞,正在從貶義詞,成為中性詞,甚至褒義詞。
主要是市場出現了百億美金的套殼案例。
什么樣的殼有價值?如果把模型能力看成水位線,有的殼是柱子,模型能力漲上來后,柱子就沒了。有的殼是船,模型能力提升后,水漲船高。
所以,做船不做柱子。
兩個月前,我有個內部分享,這里寫一部分出來,討論下套殼的事。
我們回顧下過去兩年多 AI 應用發生過什么,這是 A16Z 發布的AI 應用 Top100 榜單。
這個榜單看著有些復雜,簡化一下其實就是下面這個表格。
在2023-2024兩年里,AI 應用主要有六個方向,大家在圍繞這六個方向訓模型或者套殼。
一是各種ChatGPT的變形體,AI 搜索,套殼ChatGPT,金融ChatGPT,醫療ChatGPT 等。
二是各種AI coding的變形體,最初是Github Copilot,后來有了帶IDE 的 cursor,一站式的 AI 程序員 Devin,側重原型制作的bolt.new,2C的websim,這個方向是 LLM 的主方向,各路神仙玩法非常精彩了。
三是各種Character.ai的變形體,角色扮演的c.ai,游戲化的c.ai,擦邊的 c.ai,乙女游戲的 c.ai,總之,c.ai 加各種游戲化的玩法。
四是各種Midjourney的變形體,都是基于 diffusion 做文生圖,面向專業用戶的MJ,社區化的MJ,二次元的MJ,擦邊的MJ,GPT4o原生圖片能力出來后,又把上限抬高了。
五是各種Sora的變形體,視頻生成,做視頻基模的可靈和海螺,更加Scalable的sand.ai,側重動畫風格的Pika,做有梗視頻的viggle,這塊中國團隊很領先,已經是中國人卷中國人了。
六是Agent概念的產品,你的賽博牛馬,能深入研究的 deep research+能使用工具的 operator,主打Agent概念的Manus和Gen spark。(2025年初出來的)
上面這些,涵蓋了之前兩年AI應用創業的大部分方向,顯然方向是不夠百花齊放的。
為什么方向不夠多,都擠在這六個方向里?是因為模型能力有限,只解鎖了這些,這也造成了同質化競爭。
更強的模型能力,尤其是 Agent 能力會解鎖更多方向。
到了2025年,方向多一些了,各種Agent概念產品在出來,各種AI播客、AI視頻剪輯、AI資訊、AI理財投資、AI Marketing在出來,從vibe coding到vibe something。
我們重點看下,套殼應用里,哪些到了100億美金?在AI coding和AI 搜索里,各出了一家百億美金的套殼公司,99億美金的 cursor,和140億美金的Perplexity,ARR 都到了幾億美金,這兩家公司都是最初做套殼的應用,沒有自己的模型,是怎么套殼套出價值的?
他們是第一批做 AI 應用的團隊,很值得揣摩下他們創業之初是什么年齡什么背景,做過哪些轉型,做對了什么選擇,爆火的契機是什么,撞大運的地方在哪里。
下面是這些典型案例的信息。
這些團隊有些共性,一是大多經歷過轉型。二是都比較年輕,很多畢業即創業。
先說 Cursor,四位創始人都是MIT的應屆生,CEO Michael Truell創業的時候25歲,是計算機和數學的雙學位。最初,他們是在做一個 AI 驅動的 CAD,給機械工程師用,他們很快意識到,獲取高質量的CAD數據難度極大,他們也不是典型用戶,于是轉型 AI coding 了。
2023年初,Cursor的第一版上線。在最初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們的峰值DAU達到4萬,這是個不錯的起點,但遠沒達到現象級的程度。這段時間里,這四個人不僅是聯合創始人,更是主力程序員,同時也是自己產品的深度用戶。這種“研產用一體”的模式帶來了一個優勢: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產品的優缺點,一旦有了新的功能想法,便能迅速迭代上線。正是在這個階段,他們獲得了來自OpenAI Startup Fund的種子輪投資。
Cursor的轉折點和LLM的進化密切相關。2024年6月,Claude 3.5 Sonnet發布,代碼推理能力躍升,Cursor的多行預測準確率突破90% ,交互延遲降至毫秒級,體驗從“可用”變為“絲滑”。
2024年8月,OpenAI聯創Andrej Karpathy連發推文:“Cursor已碾壓GitHub Copilot!”。推文引爆開發者社區,開始病毒式傳播,當日Cursor官網訪問量激增500%,坐上了火箭。
2024年中,A16Z領投了A輪估值4億美元。2024年,Thrive領投了B輪,估值4個月翻了6倍,26億美元。2025年初,C輪估值100億美元。
再說下Perplexity,創建于2022年8月,CEO Aravind是一個印度小哥,是伯克利的計算機博士,之前在OpenAI和Google都實習過,一畢業就投身創業,開始創業時28歲。
CTO Denis曾任Meta AI研究科學家。首席架構師Johnny Ho 12歲學編程,2012年IOI競賽滿分金牌得主,哈佛畢業后任職Quora,做過量化交易。總裁Andy是Databricks的聯合創始人,也是伯克利校友。
創業的開端,他們在做一個叫做Bird SQL的產品,將自然語言轉化為SQL查詢,但效果不理想。接著,他們轉型做了基于slack的chatbot,市場反應也很平淡。
轉折點出現在ChatGPT發布之后,也就是2022年11月30日。團隊敏銳地意識到,ChatGPT功能強大缺乏實時聯網能力,信息并非最新。這給了Perplexity一個寶貴的時間窗口,他們迅速行動,僅用了不到一周就上線了Perplexity的雛形。上線首月吸引了220萬用戶,先發優勢帶來了”實時聯網“的心智。
Perplexity的發展離不開名人效應。英偉達的老黃公開宣稱“每天用Perplexity搜索”,貝佐斯、YC的CEO等46名投資人跟投,谷歌的首席科學家Jeff Dean甚至以個人身份投資,這些重量級人物給Perplexity進一步帶來關注度。
相對應的,2024年完成4輪融資,估值從1月5.2億美元飆升至10月90億美元,增長16倍。而到了2025年,Perplexity最新估值140億美金。
還有很多快速成長的案例,都值得研究下它的大事記,比如做Devin,Mercor,Manus,雖然目前不能蓋棺定論。
但可以有很多啟示,下面談談。
啟示一:殼要走在模型能力前面,等風來
AI 時代的創業將更深刻的演繹,什么叫敢為天下先,在模型能力 ready前,就要預判,敢于做 ready后的功能。
Cursor在模型的編程能力分數較低的時候,就推出了產品,直到sonnet 3.5的編程能力過了及格線,才爆火。
Manus基于sonnet3.5已經研發了幾個月,早早在準備殼了,直到sonnet3.7來了,Manus基于sonnet3.7發布了產品。
所以,Magic moment是最好的流量來源,準備充分的殼 +涌現的模型能力= Magic moment。cursor的用戶都來自自來水流量,而非靠買量。
以Cursor為例,我們來看下時間軸。
14個月之前,生成幾十行代碼(在28個月前,Cursor已經推出產品,也注定不好用)。
11個月之前,Sonnet 3.5生成300行有效代碼(PMF! Cursor爆火的時間點)。
4個月前,Sonnet 3.7生成3000行有效代碼。
要和最陡峭增長的模型能力站在一起,才能享受紅利。
啟示二:做船,不做柱子
如果說第三方應用是套殼,有的殼是柱子,模型能力漲上來后,柱子就沒了。有的殼是船,模型能力提升后,水漲船高,cursor是個船。
隨著模型能力的提升,你的產品體驗是否變得更好?這是核心。
不過,是否是船也是相對的,在模型能力大變化的情況下,船也可能不是船。
啟示三:轉型會是常態
LLM還在技術變動期,對 AI 應用創業者來說,太早固定pmf并不是好事,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Cursor團隊最初做 AI CAD,后來做了 AI coding。Perplexity團隊最初做自然語言到 SQL的轉換工具,ChatGPT上線后,他們2天時間上線了AI 搜索。
AI應用創業既不是短跑,也不是長跑,是沖浪,判斷下一個模型能力的浪頭在哪里很關鍵,靈活轉型很關鍵,也許大轉大贏,小轉小贏。
啟示四:Young Founder ,Small Team
我們能看到美國這幾個案例的創始人都非常年輕,畢業即創業。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和他們進這個行業早、踩對了PMF是極度相關的,從而獲得了流量和資金的加持,這是沖浪成功的年輕人。
除了幣圈,生成式AI大概是對年輕人最友好的行業了。
我們未必要強調生理年齡,40歲+的創業者照樣有機會,年齡在心理而非生理。中美環境不同,中國的競爭環境比美國嚴酷很多,中國的創業者還是要成熟很多,這里的成熟指的也是心理年齡。
這里給我們的啟發更多是關于“經驗”,“經驗豐富”要被重新定義了。
生成式 AI是個新行業,從2022年11月開啟的,年輕人和老兵在同一起跑線,誰先積累了一萬小時,誰先Build一個不錯的作品,從作品實踐中獲得認知、建立團隊,誰就是“老司機”。
因此手感很重要,誰能理解模型的能力,誰的動手能力強一些,誰就能早一步發布,成為first mover,享受模型水漲船高的紅利。
AI創業團隊都很小,到達1億美金ARR時只有20人左右。
為什么?當下的增長方式主要是 PLG,自來水流量,去掉了強銷售和強運營。以及,很多產品能力是LLM提供的,每個工程師都配備了AI coding 的武器,人效提升了。
啟示五:Magic moment是強獲客方式
很多AI產品都是從Twitter、Reddit上火起來的,為什么?
因為有大V體驗產品后,感受到了Magic moment——之前不能實現的事,現在實現了!
于是他們開始發twitter一通輸出,這很容易激發用戶的好奇心,紛紛加入waiting list。
目前AI產品處在需求很明顯,供給不足的階段,幾乎不需要強推廣,就可以觸達用戶。我們今天看到的 AI 應用形態,都是在科幻電影里出現過的,AI 助手,AI 女友,賽博牛馬。所以需求是現成的,形態是出現過的,關鍵是實現效果如何,是否有Magic moment。
能出圈的產品幾乎都有Magic moment,這是最打動人心的獲客方式,所謂打動人心,就是我們作為一個平常人,用平常心都能感受到這個產品神在哪里。全世界人民對Magic moment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啟示六:AI還沒找到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在沿用上一代的商業模式
目前的AI應用幾乎都是訂閱制,這是上一代互聯網,尤其是SaaS的商業模式。等AI更成熟些,應該會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
Yahoo定義了”眼球經濟“的商業模式——用戶免費用,吸引了流量后,向廣告主收費,這是互聯網獨有的商業模式。
電的商業模式是電費,用電表按量收費。那么,適合AI的商業模式會是什么?
以上這些啟示也不一定對,很可能代表了過去,而不代表未來,當我們試圖總結的時候,可能已經錯了。
在大浪潮面前,我們的觀點往往會至少反轉三次,這才代表劇情足夠精彩,超出我們之前的認知。
那么,做好至少觀點反轉三次的準備,keep open-minded,keep moving。
而當下的AI創業,動起來才有辦法。邏輯分析全是問題,101種死法。機會是留給move起來的人的。
作者介紹:吳炳見,心資本Soul Capital合伙人,從事AI相關的風險投資。前某大廠mobile產品經理+戰略分析,之前就職于險峰和聯想之星。參與投資過多個大模型和AI應用項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I大航海,作者:吳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