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企業家雜志 (ID:iceo-com-cn),編輯:張曉迪,作者:閆俊文
5月26日,昆侖萬維發布天工超級智能體(Skywork SuperAgents)APP,這款應用擁有PPT、Word、表格3個專家智能體和1個通用智能體,號稱是全球首款基于AIAgent架構的Office智能體手機APP——8分鐘完成8小時工作。
該產品一度爆火,在5月GAIA智能體榜上,位居全球APP指數第一。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爭相涌入,團隊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但這不是長久之計,最終昆侖萬維選擇不斷加服務器,昆侖萬維董事長兼總經理方漢告訴《中國企業家》:“目前已經取消了限流。”
就該產品本身而言,Word智能體采用Deep Research(深度調研)技術,可以撰寫入門級金融報告,方漢解釋其中的邏輯:
第一,模型的Function Call(調用外部工具)的能力有所積累。第二,資料來源由昆侖萬維與知網、Wind等專業可靠的數據商簽約獲取。第三,他們針對上市公司的公告部署了特別的爬蟲技術。
方漢認準了集采一定比單采要便宜的商業道理,對于用戶來說,該Agent首先能實現降本增效目的。本質上,昆侖萬維是替用戶向所有的信源做集體采購,然后進行分發的智能中介。
關于Agent的護城河,方漢說,模型能力加上賽道的選擇可能比時間和投入更重要。
這也是為何昆侖萬維一直堅持做基礎大模型的原因,但在DeepSeek等開源模型橫空出世之后,這種策略變得更靈活了,方漢說:“對于通用大模型,我可能會外采。但一些專有大模型,還是要自己訓練。”
在AI賽道,昆侖萬維已經走了兩年多,2023年4月,昆侖萬維推出雙千億級大語言模型“天工1.0”,并對該大模型持續進行更新,先后推出了AI短劇、AI音樂、AI搜索與AI社交等產品。方漢稱,在這些“AIGC賽道”,只要成本和門檻不斷降低,就會迎來應用爆發,以短劇為例,該公司短劇平臺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訂閱服務下,企業年度經常性收入)達1.2億美元,月均1000萬美元。
今年前三個月,昆侖萬維實現營收17.64億元,同比增長46.07%,歸母凈虧損7.69億元,同比下降310.32%。截至6月17日午間,該公司股價報33.83元,市值超過420億元。
以下是方漢與《中國企業家》對話的詳細內容(有刪減):
在某些領域,模型能力已經超過了行業所需要的能力
《中國企業家》:Agent在立項的時候,公司內部有反對的聲音嗎?
方漢:肯定有很多反對。產品還是要從用戶的需求去倒推,該不該做這個事——我們倒推之后,認為該做,就做了。
《中國企業家》:項目是什么時候開始做的?
方漢:這個項目做的時間不長,因為我們的技術需要前期積累,不管是AI搜索,還是我們的模型Function Call的能力,都積累了好幾年。做這個Agent產品沒多久,就幾個月。
《中國企業家》:有沒有受到2月爆火的Manus的影響?
方漢:Manus只是證明了這個事情是有需求的,我們想的是產品怎么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就牽扯到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是做通用Agent還是做垂類Agent?我們判斷,在垂類背景下,我們更容易通過模型能力覆蓋用戶需求的邊界。
《中國企業家》:你們的Agent產品,最核心的產品指標是什么?是月活還是留存或者是ARR?
方漢:我覺得還是ROS(銷售回報率),就是假設有100個用戶,其中多少人付費,如果沒打正,商品的業務模式就不成立。
《中國企業家》:目前,用戶對Skywork哪個功能板塊需求更多一些?
方漢:生成PPT,這是一個剛需。此外,Deep Research也做得比較好,很多金融類研究所招一堆剛畢業的大學生寫入門級報告,現在,這些入門級的報告的問題都可以用超級Agent來解決。
《中國企業家》:你們的Agent調用了哪些大模型?
方漢:有很多小模型,也有大模型,有自研的模型,也有外采的模型,這不是根本性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是怎么樣完成事情,怎么樣通過各種能力的組合,包含住用戶需求的邊界。
《中國企業家》:Manus說他們堅決不做底層模型,只做技術的工程化。
方漢:任何一個企業都一定要深入思考,做一個產品的護城河到底在哪?你不做模型只套殼的話,那么你就要賭你的護城河是什么,是用戶的使用習慣?但在今天,用戶的使用習慣似乎已變得沒那么牢靠。
因為模型能力帶來產品體驗差別太大了,現在的用戶其實是用腳投票,哪一個效果更好,他就跑到哪里。
在目前的階段,有自己的模型能力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等模型能力進入瓶頸之后,用戶體驗才會成為護城河。
《中國企業家》:模型能力高速成長的時期,這時候去做一個Agent產品,是不是很快就被下一個Agent所超越。
方漢:這話對,但也不對,因為所有的模型能力都在高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下一個C端產品的能力可能比已有的好很多,肯定就被超越了。
但在某些特別窄的領域,有可能模型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行業所需要的能力,如果做一個產品出來,那是可以長期生存下去的。比如,目前大家還在迭代文生圖模型,但最早的Stable Diffusion仍在工程領域被大規模的采用,大家已經不關心文生圖的模型迭代了,但文生視頻的能力還沒達到用戶的需求。
《中國企業家》:DeepSeek出來之后,你們內部有討論過,自研大模型這個事情要不要繼續做?
方漢:我覺得這沒什么可討論的,大模型仍然會繼續做。只是說,選擇的方向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還是以技術指標為導向?這兩個不一樣,我們可能更選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這并不妨礙我們繼續做大模型的工作,比如,預訓練,我們的音樂模型和視頻模型都需要預訓練。只是,在文本大模型領域,我們是不是做最大的預訓練模型,我覺得要看情況。
《中國企業家》:Agent的商業模式主流是訂閱,它未來還有哪些商業性可能?
方漢:電商本質上也是廣告,電商游戲也依賴于廣告模式,廣告模式的前提是擁有海量用戶。
目前來看,我們瞄準的office場景,很難做到海量用戶,我們必然以訂閱模式為主。像其他的商業化模式一定是一個成本更低,然后用戶人群更廣的AI產品才能夠做到,比如,谷歌的搜索。
越垂直,被大公司吃掉的可能性就越小
《中國企業家》:做Agent產品,要考慮接入小紅書或者美團等超級APP嗎?
方漢:我們做垂類Agent,不需要接那么多外部產品,因為我們現在主要做Deep Research,有搜索就可以,不一定要去接小紅書或美團,那可能是其他方向Agent要做的事情。
在中國,信息孤島的情況比較嚴重,各家(應用軟件)不愿意開放(用戶入口),大家都想把用戶攬在某一個系統里,自己解決用戶所有的問題。再者,用戶的使用習慣也決定了產品間的互聯互通,比海外的互聯網行業更難。
我們不會摻和這些事,我們盡量通過公用協議來解決問題,搜索就是一個公用入口。
《中國企業家》:所以,做得越垂直,它越有可能生存壯大起來。
方漢:這個是肯定的,從用戶角度來說,他不一定覺得通用Agent就能幫他解決什么問題,做個垂類,幫用戶把事干了就行。其實這也是符合移動互聯網的規律,點外賣用美團,買機票上飛豬等,可能你就只能干一件事。
《中國企業家》:移動互聯網上出現了一批超級APP,Agent時代也會是這樣嗎?
方漢:移動互聯網的時候,超級APP都在某某系里,比如騰訊系、阿里系等,真正全平臺的可能只有小程序。我還是那句話,完成的工作越垂類,需要自閉環的可能性越大,超級APP那是各個大廠的事,跟我們這些創業公司沒什么關系,所以不太擔心。
《中國企業家》:那你擔心大廠會覆蓋你的產品嗎?
方漢:字節、阿里把WPS干死了嗎?沒有,你要做到WPS這個級別,誰都干不死你。所以,垂類做得越垂,大廠要吃掉你的可能性就越小,越通用,反而越容易被吃掉。
來源:天工官方截圖
《中國企業家》:那WPS也能生成PPT,垂類產品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
方漢:WPS解決的是通用office編輯的問題,我們只解決用戶的一個需求,比如寫一篇論文,寫一篇調研報告,我要解決的是這個層次的需求,而不是論文、報告是用PPT格式還是PDF格式,還是用Word格式,這些事情靠的是通用的能力。
《中國企業家》:在Agent實際應用中,你們怎么解決模型的幻覺問題?
方漢:幻覺問題是最容易解決的。以搜索為輸入點,我們給到智能體的prompt(提示詞),不是簡單一句話“我要寫報告”,而是“我要寫報告”,同時我用搜索找到10條資料,Agent根據“我要寫報告”和這10條資料來輸出結果。
《中國企業家》:一些人會用Deep Research來生成報告,但他們會覺得參考價值不大,用戶的感知還是很分裂。
方漢:這個問題就在于資料的來源,比如上市公司發了個公告,這就是個數據資產。再比如Wind、知網等,個人用戶只能去搜網頁。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去跟這些信源談協作;我們也專門針對上市公司的公告做了特別的爬蟲。
對于用戶來說,用知網,個人用戶需要登錄付費,用Wind,需要辦會員。我們作為大B客戶去跟他們簽約,做分銷,用了你的報告,給你交多少錢。本質上,我們跟這些產品不是對立的,我們是幫它去分銷。
《中國企業家》:所以Agent本質上是一個付費服務?
方漢:第一,降本增效;第二,集采一定比單采要便宜,本質上,我們是替用戶,向所有的信源做集體采購的一個中介。
《中國企業家》:其他Agent產品也這樣做了,競爭壁壘在哪里?
方漢:在于用戶使用習慣,我們做得早,所以,用戶進來得多。后來者得花多少錢才能把我的用戶拉過去?在這么窄的品類里面,后來者愿意砸多少錢?這也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企業家》:對于創業而言,時間是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變量,必須要提前做出來?
方漢:時間是一個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你怎么樣去預判終局,從而選擇時間是你的朋友的領域,所以,現在選擇什么領域其實遠比早做要重要,選擇對的領域會帶來時間上的優勢。
《中國企業家》:什么是你們真正的護城河?
方漢:所有人做產品都要考慮護城河,護城河也就是壁壘的問題,這護城河到底是模型能力,還是工程能力,還是賽道的信息壁壘,還是資金投入壁壘?
我們的認知是,模型能力加上賽道的選擇可能比時間和投入還要更重要。
《中國企業家》:未來,大模型走向公共基礎設施之后,你們會調整自己的大模型策略嗎?
方漢:做自己的大模型,然后堅持下去,這是我們的競爭力所在。對于通用大模型,我可能會外采。但一些專有大模型,比如,目前,我們的音樂大模型SkyMusic在國內指標排名第一,為什么不接著做,誰也替代不了我們。
發現讓用戶付費的真需求
《中國企業家》:過去兩年,昆侖萬維做了很多AI落地產品,比如音樂、短劇等方向,你們內部怎么總結這些探索?
方漢:不管是音樂、視頻跟圖像,都屬于AIGC賽道,這個賽道的落地更容易,而且更全球化,我們要堅持做這些賽道。因為在AIGC賽道,你只要降低用戶創作內容的門檻,那么賽道就會爆發。
未來,所有(算力)的成本會高速下降,不管是內容制作成本還是用戶使用成本,只是商業模式要不要隨著它而變化。
《中國企業家》: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后訓練(Post-training)以及RAG(檢索增強生成),你怎么看?
方漢:這兩個技術主要是門檻低,也因為它能夠彌補大模型的一些能力缺失,但我認為,最關鍵還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中國企業家》:大公司走生態,初創公司打造工具產品,處于中間狀態的昆侖萬維是什么樣的路徑?
方漢:我們還是(保持)初創公司的心態,我們對海外很熟,所以,我們會更快進入很多市場,很多初創公司的第一站是中國,第二站是東南亞,我們上來可能第一站就是歐美,我覺得這可能是大的差別。
《中國企業家》:未來Agent產品會如何進化?
方漢:很難下定論,但我們一定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去做,給B端用戶降本增效,給C端用戶降低創作門檻,這兩個是產品最核心的出發點。
《中國企業家》:做Agent產品與做移動互聯網的產品,有什么不一樣?
方漢:模型能力不一樣,產品原則上大體是一樣的,產品原則就看誰的思考更深入,更有遠見,這點跟移動互聯網是一樣的。但移動互聯的時候不存在你租個服務器,我租不起的情況,或者你做個APP,我做不了的情況。
大模型本身就有競爭差別,同時又是基于云的基礎服務,因此大家會走到以產品取勝的賽道上,不過我覺得都會很快趨同,差別不會那么大。
《中國企業家》:作為一個普通人,該怎么準備迎接AGI?
方漢:你要把AI當成計算機一樣的工具,天天去使用它,你就不會落伍,多用多學,對于所有行業都是一樣的。
《中國企業家》:請您給Agent創業者提供一些建議。
方漢:第一,你這個(產品)需求是不是真需求;第二,用戶有多大的意愿為這個需求付費,這是判斷真需求還是假需求的根本標準。只要用戶不愿意付費,你只能讓投資人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