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葉小釵,作者:葉小釵,題圖來自:AI生成
之前做了一個比較典型的項目,幾乎是現在所有創業公司都可能涉及到的模塊,簡單來說就是薅平臺流量:
他的具體形式就是幫一個公司做短視頻、文檔等內容,然后在不同的平臺投放,最后獲取流量,這里涉及了廣告投放也涉及了自然流,所謂自然流最容易想到的就是AI爆文。這里給大家介紹最簡單的邏輯:
比如,我是賣化妝品的,我會在小紅書上保有100個賬號,每天只寫一篇文章,然后再按各種維度、標題AI生成100篇文章,目的也很簡單:大力出奇跡,我要用戶一搜關鍵詞就能找到我。
PS:如圖所示,很多公司已經做到了內容無人化
而后就會進入用戶留存資料環節,所有的投放其實都是為了將公域流量變成私域流量。
變成私域流量后,就會有一連串的銷售行為,這里又會涉及到AI提效的地方:
整個全案設計難度不低,這里簡單舉兩個AI提效的小例子:
第一,有個模塊是用戶會上傳自己的身份證,然后之前是由客服手動謄抄,而這塊用OCR+AI能很快解決,這里至少節約了2個人力;
第二,電銷體系的線索分配邏輯很復雜,他們可能會將線索直接給銷冠,按銷售效果分配;他們也可能將線索直接發群里,誰先搶到給誰;
因為線索量太大(數千)原來是有個5人天天做線索分配,而后這個板塊完全由AI處理了,節約了5個人力。
這個AI項目屬于流量運營全案設計,其實是個比較復雜也很重的項目,其實大家也看出來了,AI可能也就占了他篇幅不到30%的部分,而這可能就是AI在企業應用中真實的占比。
以下是當時做這個AI項目的一些認知,也同步分享給大家。
AI項目認知
對于一般企業來說,做AI應用的第一步就是找場景,這里有個口訣大家可以記下:找預算、分模塊、能用AI就AI。
翻譯一下就是,什么花錢先做什么;具體做的時候將業務的全景圖梳理出來,能用AI做的部分全部AI化。
其中梳理業務全景圖其實也就是整理SOP,這里也就涉及了AI應用最難的部分了,可能有些顛覆大家認知,降本增效類AI應用,真正的難點是梳理SOP(或者叫工作流)。
也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就我服務的10幾家公司,80%的公司是沒有能力梳理出業務的SOP的。
而這也是扣子、Dify、FastGPT這些Agent平臺去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行業KnowHow。
并且,在很多公司真正阻礙AI應用大幅提效的多半也不是技術問題,它有可能是很莫名其妙的問題,就我實際經歷的包括瀏覽器不行、顯示器不行,員工不會用等……
這里有個重要AI應用認知要與大家分享,這個看起來很可笑,但他是我這兩年AI項目最終得到的經驗,也是我身邊看到的人容易在AI應用上會經歷的一個心路歷程:
第一,AI什么都能做;
第二,AI什么都不能做;
第三,好像還是能做;
第四,好像還是不能做;
第五,貌似換個方式能做。
這里要表達的點是,AI確實有些強大了,但它依舊有自己的局限性,想要把它用好,一定要多花功夫,嘗試不同的方法組合。
結語
當時還為這個項目提供了AI客服功能:
這個功能的提出大幅提升了客服團隊效率,100人的團隊能完成200人的工作。但,這里也遇到了非常典型的Case:
AI客服或者AI醫生或者AI應用,它很可能做不到100%,這個時候怎么辦?
還是這個項目,當時跟老板聊的是按項目受益的20%付款,算下來也有小一百萬,但最終企業老板只給了20萬。
原因是系統運行一個月出了一個事故,其實這個事故也不是我們引起的,是那天云服務器底層出了問題,導致系統掛了3小時(云廠商還不承認,氣死)。
這里非常尷尬而真空的時間段就出現了,高峰期的3小時產生了5萬多的訂單量,公司處于束手無策的結果。
最終雖然系統很快恢復了,但公司需要面臨平臺的高額懲罰,可能是罰款、可能是降低流量權重,如果非要換算成錢的話,可能3小時事故造成的累計損失得有200多萬吧。
這里大家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AI確實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效率,原來我們需要100個客服,可能后面只需要10個了,但AI項目突然抽風了呢?你一時間又要去哪里找90個客服呢,企業錯不錯得起?
而就目前來說,AI很難做到100%不出錯,或者100%替換,我們替換了一個人80%的工作量,這個人依舊會存在的,而這個情況可能會長時間存在。
這也是AI應用的一個難點,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能不能100%穩定,或者100%一致!
綜上,AI應用最開始以為是技術問題,做到底卻發現是工程問題、項目管理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葉小釵,作者:葉小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