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石破道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那么,你一定買了很多書,是吧?
你買來的書都讀完了嗎?估計、大概、也許、肯定沒有吧?
那些沒有讀完的書,不但不能提升你的成就感,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成為你自慚形穢的源頭,對吧?
首先我要聲明一點,我也是一個喜歡買書、讀書的人。我買來的書,大概有三分之一還沒有好好讀過,有的只是翻了翻,有的連翻都沒有翻過,封面上的塑料薄膜還沒有揭掉呢。
我也曾經像你一樣自慚形穢。這些沒有讀過或沒有讀完的書,沉甸甸地壓在我的心頭,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
我們買書的目的,不是要把它們全部讀完,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滿足自己的人設——滿足自己“更加像個讀書人”的夢想的。
就像是愛美的女士,她已經買了一柜子的衣服,但她每天還要為“今天穿什么”而發愁一樣。
這些女士買來的衣服,有的很少穿,有的甚至連一次都沒有穿過,就常年沉睡在衣柜里了。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當她買來自己喜歡的美服,對著鏡子試過了,然后心滿意足地把它放進衣柜,這件衣服對她的價值就已經完成了,她對美服追求的渴望也已經得到了滿足,至于以后穿它還是不穿它,又有什么關系呢?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讀書是一件有害身體健康的事情,一是讀書的姿勢,一般就是坐著讀對吧?而坐的時間長了,對人的身體肯定不好,包括頸椎、脊椎、腰椎等等都有損害;二是長時間讀書對眼睛的損害也是非常明顯的。
聰明人并不是讀書讀得很多的人,而是感受和思考很多的人。
聰明人只需看到或讀到一點,就能怦然心動,就能長久地思考,然后得出充滿智慧的結論。
這就叫作“觸發”,一觸即發。聰明人都是善于被觸發的人(實干家都是一觸即跳的人)。
我認識的一位寺院方丈,初中好像還沒畢業,雖然他讀書不多,但他的人生體驗很多,他對禪的了悟也很豐富,他寫的文章明白如話,水平也不錯。
陳勝吳廣都沒讀過書,從小都是給人家種地的,但陳勝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放到今天的網絡上,那都是刷屏金句。
他倆人偷偷摸摸搞的那個營銷活動——“魚腹藏書,野狐夜嚎(‘大楚興,陳勝王’)”,相當的別出心裁,策劃腦洞秒殺當今99%的營銷人,傳播效果亦是立竿見影。
大多數人并不想系統地學習知識,而只想快速解決問題。單純地多讀書,并不能讓我們增長智慧,反而有可能讓我們成為知識的搬運工,甚至身心亦會受到損害。真正的學習是體驗,即陸游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你家里所有的藏書,如果你只讀了其中的20%,那么,這完全正常;如果你讀過了30%,那你就堪稱是一名書迷了;如果你竟然讀過了40%,那么相信我,你已經超過了中國一半以上的讀書人了;如果——天吶,你已經讀過了60%,那你簡直快要超過我了!如果,我是說如果,你已經讀過了70%,那我將會毫不猶豫地為你點贊,以你為榜樣!當然,家里只有三五本藏書的不算。
如果你有工夫,我倒是建議你,把家里所有的藏書都粗略地翻閱一遍,這叫作“博覽群書”——“覽”的意思就是泛泛地讀。
然后,你可以從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書,重點來讀。這樣,你就會既看見了樹木,又看見了森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出版人沈昌文說,他剛到三聯出版社工作時,只用6年時間,就把資料室的幾萬冊書全部翻閱了一遍。他好厲害。
當時,出版社的領導決定把資料室開架,沈昌文非常感謝領導。但他要是一字一句地讀書,這么好的機會,就算他一天能讀一本書,一共也只能讀二千來本吧。
俞敏洪在北大上學時,大三那年,他患上了肺結核,不得不休學一年。那時候他不像現在有名,很少有人去看他,他就天天讀書。
在住院的半年時間里,他閱讀了近600本中外名著,從書本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180天讀了將近600本書,平均每天要讀3本書,那么俞敏洪也只能是翻閱而不可能是細讀。
這就是我想說的另一個觀點:沒必要把每本書都逐字逐句讀完。一本書的精華就那么一點兒,你只要抓住精華即可,那些東拉西扯的文字你大可不必理會。
就像你買了手機、電腦,沒必要把它的所有功能都學會,你只要自己夠用就行了。
你花了100%的時間,把一本書100%的內容都讀完了,效率為100÷100=1。
你要是花20%的時間,看完了書中80%有用的內容,80÷20=4,效率竟然是前一種方法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