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虎嘯商業評論,作者:虎嘯商業評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虎嘯商業評論,作者:虎嘯商業評論
蘋果的發布會,被當成“笑話”來看?這是喬布斯創立這個傳奇公司49年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2025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5)上,蘋果發布“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套件,宣布通過強調隱私和設備端處理,將人工智能功能無縫融入其生態系統,覆蓋iPhone、iPad、Mac、Apple Watch和Vision Pro等設備。
但是,市場對此次發布的反響卻極其詭異,當蘋果開始宣講這個計劃時,股價就立刻掉頭向下,直到宣講結束,跌勢才企穩……
投資者普遍認為,這些新功能不僅缺乏“驚艷”之處,而且更加體現了蘋果對AI的保守和遲疑,說好聽一點就是“漸進”,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競爭對手所展現出的突破性水平。
而這種平淡,導致蘋果股價在2025年迄今大幅下跌,使其成為“七巨頭”科技公司中表現最差的一員。
蘋果當前面臨多重嚴峻挑戰。核心人工智能功能,如備受期待的“個性化Siri”,遭遇了嚴重的交付延誤。
公司內部也出現了高層動蕩,以John Giannandrea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主管的職責被削減,相關團隊被重新分配。
此外,蘋果在人工智能戰略上存在一個內在的矛盾:其堅持的隱私優先和設備端處理方法,與競爭對手普遍采用的基于云的、可擴展的解決方案之間,存在顯著的分歧。
另外,從戰略層面看,史蒂夫·喬布斯去世后,蘋果的創新模式,似乎更側重于現有iPhone/iOS框架的優化和擴展,而非開創性的新產品類別。
Apple Watch和AirPods等產品,更多地被視為iPhone的“增值銷售”,而像“泰坦計劃”(Apple Car)這樣雄心勃勃的項目,最終被取消,也印證了這一轉變。
為了彌補自身在AI的不足,蘋果正日益依賴于第三方AI提供商(如ChatGPT,以及正在探索的Perplexity和Anthropic)綁定。
但蘋果的地位又如此的舉足輕重,以至于投資者和分析師都在期待iPhone那樣具有顛覆性、能夠重新定義品類的AI創新。
結果確實再次失望,蘋果在AI的實際儲備和外界高期望存在巨大落差。過去的成功(如iPhone和不斷增長的服務收入),也可能掩蓋了蘋果在尖端AI領域日益擴大的差距,而市場現在正要求彌補這一差距。
一、“漸進式”已不符合市場預期
在WWDC25上,蘋果公司推出了其“蘋果智能”套件,這些功能大量集成了ChatGPT等第三方的AI應用,卻并未見到蘋果自己的核心框架,盡管這些功能覆蓋面廣泛,但分析師普遍認為它們是“漸進式”的,缺乏“驚艷”的突破性。
許多已公布的功能,例如實時翻譯和視覺智能,在其他主要科技公司的產品中早已司空見慣 。
投資者情緒已經發生轉變,他們擔心蘋果在AI領域跟不上節奏,大量競爭對手已經推出了更為“激進的AI戰略”。
此外,蘋果對“私有云計算”(Private Cloud Compute)基礎設施的投資,這是一個用于安全AI處理的定制解決方案,預計將在2025財年增加50億至7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這可能導致短期內的利潤率壓力 。
二、蘋果重視“邊緣”而不重視“云”
蘋果AI的核心在于優先考慮用戶隱私和設備端計算。
也就是所謂的“邊緣”計算,這種模式是將AI能力直接嵌入其硬件(例如,帶有機器學習加速器的AI系列芯片)和軟件中,通過廣泛設備的AI能力,提升用戶體驗并推動硬件銷售。
相比之下,谷歌的戰略則高度依賴云端數據處理,涉及大量數據收集和分析。
它通過Gemini人工智能助手和Project Astra等舉措,將人工智能廣泛整合到消費和企業市場,并深入嵌入到谷歌搜索等核心產品中。谷歌還開發了專門的云端機器學習硬件——TPU。
微軟的人工智能戰略也側重于提升生產力和云端解決方案,通過將人工智能(如Copilot)嵌入到Microsoft 365等常用軟件產品,和Azure OpenAI服務等云服務中,以提高業務效率。
OpenAI的模型主要基于云端,能夠提供巨大的計算能力和可擴展性。
因此,蘋果的“審慎整合”和“精細設計”,與競爭對手“激進”和“實驗性”的生成式AI戰略形成鮮明對比,蘋果的設備端模型“必然更小、功能更弱”,不如云端模型強大,這限制了其在需要更深層次上下文推理、定制訓練和多用戶實時協作的企業用例中的復雜性 。
表1:蘋果智能功能與競爭對手AI能力對比
三、堅持隱私保護的原則,限制了蘋果在生成式AI領域大展拳腳
蘋果主要在用戶設備(如iPhone、iPad、Mac)上直接處理用戶數據,而不是將其發送到外部云服務器。
這種方法,輔以其“私有云計算”處理某些任務,旨在顯著降低數據泄露風險并建立更高的用戶信任。
例如,實時翻譯和體能訓練伙伴等功能,其處理過程完全在設備端完成。
和其他巨頭相比,蘋果這種對“隱私優先”和“設備端處理”的堅定承諾,是其核心品牌價值和關鍵差異化體現。
像谷歌和微軟這樣的云端競爭對手,能夠利用龐大的數據集和可擴展的云基礎設施,前提是要將大量的用戶數據上傳到云端服務器上。
但這個模式和蘋果所堅持本地處理,嚴苛保護用戶數據的理念,形成了強烈的沖突。
這導致蘋果無法大規模部署復雜的云端AI模型,尤其是在高級生成式和企業應用方面。
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限制,更是一個戰略選擇,將一個恪守用戶隱私權的歷史優勢,變成了當前AI范式下的潛在劣勢。
蘋果不會放棄堅持幾十年的商業原則,股價暴跌反映了投資者對此選擇的失望。
市場已經習慣了對即時、炫目的AI突破的高期望,但實際上蘋果卻一直“審慎整合、精細設計”,相比較當前狂熱的氛圍,蘋果“精益求精而非急于上市”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產品實際進度和期望存在巨大的脫節不可避免。
然而,也有一些分析師認為,AI是“長期博弈”,蘋果這種“耐心可能會帶來遠期回報”,競爭最終將落地到用戶手機,而蘋果卡位的,正是競爭的第二落點,所以長期看,很難說兩種模式孰優孰劣。
不過市場還是需要看到蘋果加快其可見的AI創新,或者更有效地傳達其長期愿景,和其隱私優先方法的價值,以管理投資者預期,否則股價低迷不可避免。
四、AI領導層動蕩也給蘋果帶來不確定
有消息證實,蘋果公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戰略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的職責,近期被大幅削減。
2025年3月,Siri的開發工作從他的管轄范圍中移除,轉由Apple Vision Pro的創建者Mike Rockwell領導。
此外,蘋果秘密的機器人團隊,也在2025年4月從Giannandrea的管轄下,轉移到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John Ternus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舉動使Ternus獲得了對關鍵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和算法團隊的控制權,而這些領域,通常不屬于硬件工程部門的管理范疇。
這些重組導致Giannandrea的團隊在今年失去了數百名工程師 。
有報道指出,蘋果CEO蒂姆·庫克“對Giannandrea執行產品開發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在Siri項目上。
內部人士認為,Giannandrea“不夠親力親為”,他更專注于底層的機器學習技術,而非Siri等面向用戶的功能開發。據報道,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團隊“數月來一直因Siri關鍵功能的多次延誤而陷入困境”。
備受期待的“個性化Siri”,原定于2024年發布,但由于持續的質量和可靠性問題,已被推遲到2026年。
雖然Giannandrea尚未表示計劃離職,但職責的持續重新分配,表明蘋果可能重新物色AI項目領導人。
Giannandrea最初受雇于8年前,旨在整合蘋果分散的AI團隊,但現在其AI和機器學習團隊“解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
將AI相關團隊戰略性地轉移到硬件(John Ternus)和軟件(Craig Federighi通過Mike Rockwell)產品負責人名下,表明蘋果又回歸了分散的狀態,AI能力將被更深入地嵌入到特定的產品部門中,而不是集中在一個單一的AI主管之下,之前集中式AI戰略,已經遭遇重大的挫折。
如果再次回歸分散模式,則AI工作的碎片化,重復勞動、產品間AI體驗不一致,以及缺乏統一、全面的整體AI戰略,這些風險將再次體現,和競爭對手的短期差距會被繼續放大。
蘋果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在史蒂夫·喬布斯時代,強調快速完成產品履約、“不懈追求完美”,以及愿意進行“激烈辯論”,以嚴格檢驗想法,這種傳統模式在AI領域并未發揮作用。
像個性化Siri等關鍵AI功能的顯著延誤和質量問題,也凸顯了蘋果內部的一個關鍵矛盾:如何在培養尖端AI研究(通常需要更具探索性、時間限制更少的方針)團隊的同時,保持公司在完美產品執行和快速交付方面的整體聲譽。
很明顯,蘋果需要重新找到一位能夠彌合這一差距的AI領導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虎嘯商業評論,作者:虎嘯商業評論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