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財經,作者:鳳凰網《風暴眼》,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財經,作者:鳳凰網《風暴眼》,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6月11日,“賬期不超過60天意味著什么”等詞條,沖上熱搜。
這一汽車行業集體行動始于6月10日晚間至11日期間,國內主流車企相繼發布關于供應商賬期的重要承諾。
目前已有17家整車制造企業加入這一承諾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包括高合、哪吒在內的部分車企尚未就此作出公開表態。這一集體行動展現了汽車行業優化供應鏈管理的決心,或將對中國汽車產業鏈的健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60天賬期意味著什么?
那什么是供應商支付賬期?
簡單來說,不直接給錢,而是先以應付賬款的形式先欠著,此前有些車企已經將欠款時間拖到將近300天。
而此次供應商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意味著車企們需要抓緊把錢付了,不能超過60天。
首先來講,對于供應商們是大大的利好,賬期減少,資金回流速度加快,利用率也更高。因此,昨天有不少汽車零部件概念股紛紛漲停。
不過,對于部分車企來講,降低賬期可能加劇流動性緊張,需要重新調整資金策略。此外,對于依賴長賬期占用供應商資金支撐擴張的車企(如部分新勢力),需轉向技術降本或效率提升,而非“成本轉嫁”。
拿2024年底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來看,有4家車企賬期超200天,最高的是海馬汽車,其次是北汽藍谷、小鵬汽車以及長安汽車。
解放、蔚來、江淮、零跑、理想、長城、賽力斯、奇瑞、吉利、比亞迪、廣汽、江鈴等賬期均超100天,目前只有小米的賬期是99天,不過,小米的“99天賬期”概念指的是整個小米集團的賬期,其中不僅有汽車業務,還包含了小米的手機、生活消費等業務。
而想要從上百天的賬期驟降到60天,壓力不可謂不大。縮短賬期就是及時將手中的現金支付給供應商,而這些車企中,如蔚來、北汽藍谷、小鵬、零跑、江淮去年凈利潤已然為負。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需要引起注意——部分車企的應付賬款及票據居然比公司的營收還要高。去年北汽藍谷一年的營收145.12億元,而應付賬款及票據就達到了156.77億元,占比超100%。其中,應付賬款73.68億元,應付票據83.09億元。
這種情況下,賬期縮短至60天,先不說60天北汽藍谷能否創造這么多的營收,僅僅是要還的應付賬款對于北汽藍谷來講都有著不小的壓力。
除了北汽藍谷應付賬款及票據占比較高以外,零跑、小鵬、蔚來、解放、海馬、江淮、長安等車企占比均超50%。
根據2024年底的數據,國內車企應付賬款及票據占比總營收均值為47.32%,而與國內車企相比,國際車企的應付賬款及票據的占比整體較低,包含寶馬、特斯拉、日產、現代等車企平均占比為15.13%。
應付賬款及票據占比營收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公司現金流比較緊張。鳳凰網《風暴眼》發現,占比較高的幾家公司中,除零跑、江淮和長安外,其他幾家車企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均為負值。如果指望靠經營生產獲得更多的資金去支付應付賬款,難度可想而知。
與國內車企相比,國際車企在應付賬款管理方面則有更強的穩定性。以特斯拉為例,其連續七年將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穩定控制在58-75天區間,2024年更優化至60.36天。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同樣表現優異,2024年賬期分別控制在64.1天和56.94天,且呈現逐年改善趨勢。
不僅如此,大部分車企的整體資產負債率比較高,截至去年底,蔚來、賽力斯負債率達87%,北汽藍谷、比亞迪、江淮汽車、零跑負債率也超70%。
較高應付賬款及票據占比+較長的賬期或許還問題不大,但是當賬期需要驟降到60天內,對于不少企業,或許需要一段時間的“陣痛期”。
能實現嗎?
縮短賬期,車企實屬無奈之舉。
6 月 1 日新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賬款支付條例》正式落地,規定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時,須在交付之日起 60 日內付清款項,為中小企業的資金周轉注入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過長的賬期對車企與供應商的協同生態潛藏著隱性風險。當供應商因資金鏈緊張而陷入研發投入縮減、生產節奏受阻或備料不足的困境時,車企的產品質量穩定性與創新能力將直接受到沖擊。
只是習慣了長賬期的車企,如今也需直面轉型陣痛。
艾媒咨詢 CEO 張毅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部分車企(尤其是銷售表現疲軟、虧損嚴重或市場份額較低的企業)可能面臨更突出的資金流轉壓力。
縮短賬期增加了企業的營運資金需求,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等環節都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一旦資金儲備不足或回籠不及時,企業的現金流就可能告急,影響正常運營。這就對資金規劃、成本控制和短期償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及時付款有助于提升車企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在價格談判、品質管控和服務響應上占據更主動的地位,形成更緊密的戰略協作關系。”張毅提到。
只是,車企真的能做到嗎?
畢竟從政策落地到執行到位,中間隔著資金調度的現實考驗、商業習慣的轉型陣痛等眾多難點。
當車企公布縮短賬期的消息時,不少網友的質疑聲也隨之而來。
有人說,60天賬期,再給你承兌匯票。
也有人說承兌商票要半年才能兌換。
也有人擔心會以驗收為理由拖個半年。
一位車企供應商向鳳凰網《風暴眼》坦言,鑒于之前車企是收貨120天后才給匯票,自己擔心車企未來只是將開具匯票的時間從120天縮短到60天,而不是真正把錢在60天內打到自己賬戶上。
據其介紹,過去的結算模式為 “交付后120 天才能開票,外加180 天兌付期”,這意味著企業需等待近一年才能收回現金。
而現在如果是把開具承兌匯票的時間縮短了60天,看似是政策要求的 “達標操作”,實則可能只是將匯票兌付的時間節點往前推移,并未真正改變 “以票抵款” 的支付邏輯。
張毅坦言,車企在60天內用承兌匯票而非現金支付的可能性確實存在。
“從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最終能勝出的往往只有少數幾個品牌,這意味著行業發展中必然伴隨企業淘汰。那些在資金壓力下發展受阻、競爭乏力,甚至陷入負面消費情緒的車企,很可能會用承兌匯票來替代現款支付。”
而最糟糕的結果便是,企業用商業承兌匯票支付。
鳳凰網《風暴眼》了解到,目前承兌匯票主要分為兩類: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
汽車分析師鐘師向鳳凰網《風暴眼》表示,在票據結算領域,銀行承兌匯票與商業承兌匯票的信用保障機制存在顯著差異。銀行承兌匯票以銀行為信用背書,憑借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與信譽體系進行兌付,資金到賬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較高,而商業承兌匯票,其簽發主體為車企等企業,兌付能力完全受制于企業自身的財務健康狀況與經營表現。
“如果車企資金鏈出了問題甚至時倒閉了,那商業承兌匯票很可能就沒法兌現了,畢竟對方已經沒有支付能力了。”他舉例說道。
目前,已有兩家車企明確承諾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
上汽集團表示,將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可能加重供應商資金壓力的結算方式。
北汽集團也強調,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資金壓力的不合理結算方式,緩解中小供應商現金流壓力,夯實產業鏈供應鏈互信根基,維護健康的產業生態。
但長期以來,承兌匯票等延長賬期的結算方式已成為行業慣例,形成根深蒂固的商業慣性。當政策試圖打破這種慣性時,賬期數字的縮減會不會只是換了種方式的“文字游戲”?
這場關乎資金流轉的行業變革究竟如何破局,眼下仍是懸而未決的問號。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