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旅界,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旅界,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01
昨日,印度航空一架波音787-8“夢想客機”在印度西部城市艾哈邁達巴德機場起飛后不久墜毀,成為波音787機型自2011年投入商業運營以來的首次全損事故。
根據Flightradar24數據顯示,事發時飛機剛剛爬升到625英尺(約190米)高度,起落架仍未收回,便開始失速下墜,最終撞擊地面并爆炸起火。
機上載有242人,其中169名印度公民、53名英國公民、7名葡萄牙公民及1名加拿大公民。除一人外,其余人員全部遇難。
奇跡出現在11A座位。
英國籍乘客維什瓦什·庫馬爾·拉梅什在墜毀現場生還。
印度航空座位圖,紅色為生還者座位
他回憶稱,飛機在起飛30秒后突然傳來巨響,機身隨即失控墜毀。當他恢復意識時,四周是散落的殘骸與遇難者遺體。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來的。”在病床上,他向印度媒體講述了逃生瞬間:“我站起來,看到滿地尸體,嚇壞了,就開始拼命往外跑。”
現場視頻顯示,身穿血跡斑斑T恤的拉梅什,在街道上瘸行,被救援人員扶入救護車,送往醫院。他全身多處受傷,但意識清醒。
這架AI171航班原定從艾哈邁達巴德直飛倫敦,拉梅什正計劃與兄弟一同返回英國。在確認其幸存后,家屬表達了激動與擔憂:“他第一時間給我們打了電話,但更掛念的是仍失聯的另一名兄弟。”
警方通報稱,飛機墜毀在艾哈邁達巴德市區一處大學宿舍區域,已找到至少204具遇難者遺體,地面亦有人員傷亡。
事故發生后,部分遺體需要通過DNA鑒定確認身份。
另據已知信息,駕駛艙在發出首個求救信號后失去聯系。
機長蘇米特·薩巴爾瓦爾與副駕駛克利夫·昆達爾分別有8200小時與1100小時飛行經驗。失事飛機注冊號為VT-ANB,機齡接近12年,配備通用電氣GEnx發動機。
事發現場火光沖天,濃煙覆蓋了大片居民區。事發次日,印度政府宣布成立專門調查組,波音公司也發表聲明稱將全力配合調查。
02
這場空難發生在印度航空正經歷轉型關鍵期的第三年。
2022年,印度最大企業集團塔塔集團收購了負債累累的印度航空,結束了其長達數十年的政府控股歷史,收購價格為1800億盧比(當時約24億美元),這也是印度私有化改革的重要標志。
實際上,印度航空的前身正是由塔塔家族在1932年創立,此次收購可謂“回歸”。
2022年私有化后,塔塔集團迅速啟動五年轉型計劃,內容包括整合旗下印度航空、Vistara、印度航空快運及AirAsia India等品牌,統一航線網絡、優化機隊結構,并力求打造世界級國際航司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也通過參股,間接持有印度航空約25%股份,為重組計劃注入國際資源與管理經驗。
短短兩年內,印度航空完成了超過500架新飛機的訂單,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空客,其余為波音訂單,包括多架787夢想客機。
印度航空的野心并非虛設。
截至事故發生前,其已成為印度唯一一家規模化運營遠程寬體機的航司,在歐美市場拓展快速,印度飛往英國的AI171航班正是其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將印度第五大城市直接連接倫敦,繞開德里、孟買及中東中轉樞紐。
然而,空難的出現令印度航空復興之路驟然按下暫停鍵。
這家航司原本正全力沖刺增長目標,而這場事故無疑將考驗管理團隊的危機應對與品牌修復能力。
印度航空CEO坎貝爾·威爾遜在事發后迅速通過社交媒體發聲:“調查需要時間,我們正在盡最大努力在第一時間分享準確信息。”
參考馬來西亞航空、韓亞航空等前車之鑒,國際社會對于印度航空的危機應對方式高度關注。
一方面是家屬的悲痛、公眾的情緒,另一方面是全球市場對印度航空業安全治理能力的信任。
事故發生前,印度航空正被視為印度航空業高速擴張的標志性樣本——政府大力投資機場建設,規劃未來20年內再新增200座機場,航空客流量年均增速接近兩位數。
而如今,這起空難給印度航空以及整個印度航空市場帶來沉重的警示。
03
印度航空AI171航班事故也成為近年來全球航空安全事故鏈條中的最新一環。
早在2018年,印尼獅航一架波音737 MAX 8墜毀于爪哇海,造成189人遇難。
2019年,埃塞俄比亞航空同型客機在亞的斯亞貝巴起飛后墜毀,157人罹難。兩起空難最終導致737 MAX全球停飛長達20個月,波音品牌信譽一落千丈。
2022年3月,中國東方航空一架波音737-800在廣西梧州墜毀,機上132人全部遇難,成為中國28年來最嚴重的空難。
今年年初,日本東京羽田機場,一架日航A350-900在降落時與小型公務機相撞,幸無乘客死亡。但公務機上5名機組成員罹難。
2024年12月,韓國濟州航空7C2216號航班在務安國際機場墜毀,機上人員死傷慘重。同月,阿塞拜疆航空一架E190支線客機在哈薩克斯坦備降后墜毀,38人遇難。
而本次印度航空事故,因其是波音787型號投入運營以來首次墜毀,更加引發全球關注。
波音787夢想客機自2009年服役以來,長期承載波音“下一代寬體客機”形象。其采用復合材料機身、大幅節能降噪,原本是遠程洲際航線的重要支柱。
但近年來,波音787在生產制造環節已多次曝出質量問題,包括機身面板連接誤差、發動機供應延遲、零部件生產缺陷等。部分批次飛機甚至一度停產整改。
本次事故初步分析認為,飛機在起飛初段即出現升力不足現象。
有專家指出,需重點調查縫翼、襟翼配置是否正確、飛控指令是否存在故障,甚至不排除人為操作失誤因素。
截至目前,印度當局已啟動對黑匣子數據的解讀。美英兩國派出空難調查組,波音公司亦公開表示全力配合。
就在事故發生當日,波音公司股價應聲下跌近5%,創兩個月最大單日跌幅。印度航空方面則暫停了其余同批次787機型的臨時排班調度,以接受額外安全檢查。
波音正面臨一場關于信任的新考驗,而航空安全體系也再次被置于公眾聚光燈之下。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