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題圖來自:AI生成
縣域發達的長三角,常常留給外界“散裝”的印象。不過就大飛機產業而言,長三角正在告別散裝。
近日,第七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以下簡稱“高層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會上簽署《長三角大飛機產業集群合作共建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三省一市將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大飛機產業集群。
如上海市經信委方面所言,“世界級的產業集群肯定不是哪個地方單打獨斗就能夠建成的。”從上海自貿試驗區,到江蘇蘇南五市、浙江環杭州灣城市群,再到安徽六安等地都領到“任務”,要引育結構大部段及復合材料、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制造裝備四大高端產業子鏈,形成大飛機總裝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等“一核多極”的格局。
“抱團”沖擊世界級大飛機產業集群,對于站在新起點上的長三角,又意味著什么?
一、出擊
所謂大飛機,一般是指150座級以上、起飛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過去多年,波音和空客幾乎以“雙寡頭”形式壟斷全球商業客機市場,占據超90%的市場份額。直到兩年前,C919正式亮相,宣告總部位于上海的中國商飛開始同臺競技。
就在上月底,C919商業運營迎來兩周年,本月初又完成支線機場商業首航,航點正在不斷拓展。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東航、國航、南航共18架C919投入商業運營,執飛20余條商業航線,安全飛行超3.6萬小時,累計運輸旅客超205萬人次。
目前,中國商飛形成了“支線客機C909-窄體客機C919-寬體客機C929”的三款客機產品體系,加快在航空客運領域開疆拓土。方正軍工研報稱,截至2025年2月末,C919累計訂單達1495架(確認訂單1012架)。
根據《中國商飛公司市場預測年報(2024-2043)》,商飛預計到2043年,中國航空市場將擁有10061架客機,占全球客機機隊20.6%,中國航空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航空市場。
圖片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
這也是國產大飛機產業巨大的市場潛力所在。
“大飛機制造有它的特殊性。”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對城市進化論分析,跟汽車、紡織等行業不一樣,大飛機制造一定要在更大范圍內組織聯合攻關、合作生產,這樣才有效率。
他認為,大飛機技術比較復雜,對飛機安全以及整個性能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把各個地方一些優勢的科技資源和制造資源結合起來,把更多地方納入腹地范圍,“不僅是造飛機的需要,也是賣飛機的需要”。
中國商飛此前表示,C919飛機在2024年至2029年的產能分別規劃為50架、75架、100架、150架、150架、200架。每一架飛機背后,都是全國大飛機產業鏈的一次全鏈條聯動,也是長三角城市的緊密合作。
根據《協議》,長三角三省一市將在共創主導產業體系、共建協同創新網絡、共育優質企業群體、共筑先進制造能力、共推開放融合發展和共贏產業發展生態等方面深入合作,持續推進區域協同、產業聯動、資源整合,全面構建集聚效應顯著、創新能力突出、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完善的發展格局。
二、轉變
這紙《協議》背后,是長三角搶抓市場機遇,向世界級大飛機產業集群的一次“抱團出擊”,也是長三角城市從大飛機產業的“助手”到“賽手”的深刻轉變。
在百年航空發展史上,整機制造商選擇將資源集中于核心業務,逐步形成產業鏈專業化、全球化分工的體系,而中國商飛也建立起“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
方正軍工研報披露,航空工業集團下屬主機廠(西飛、沈飛、成飛、洪都、哈飛、昌飛)承擔著C919大型客機雷達罩、機頭、機身、機翼、垂尾等絕大部分機體結構件的研制和制造業務,占機體研制95%以上工作份額。
其中,洪都和昌飛都在江西,跟長三角城市供應鏈配合密切。去年,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這也成為長三角區域唯一一個跨省域的集群,“滬蘇浙皖贛合力參與制造大飛機”。
實際上,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區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航空產業高地。不過近年來,大飛機帶來的集聚效應愈發凸顯——按照航空產業專家的觀察,商飛總部百公里內,是配套企業選址的首選區域。
如今,長三角已集聚全國超過1/3的大飛機裝機配套供應商,產業鏈相關企業近千家,工業產值超千億元,是大飛機創新能力最強、工業基礎最好、產品配套最完善的地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民航飛機成本構成主要由機體、發動機、機電系統、航電系統和其他等部分構成,各部分價值占比約為36%、22%、13%、17%和12%。
從供應鏈圖譜來看,上飛(尾翼、燃油和液壓系統)、浙江西子(APU艙門)、南京金城(燃油和液壓系統、環控系統、機電系統)、菲舍爾(內飾)、洪都航空(艙門)、商發(發動機)等上海、江蘇、浙江、江西企業“含量”較高,尤其在機體、發動機和機電系統等方面都占據重要位置。
在曾剛看來,南京、蘇州、杭州等城市在航空產業已經積淀多年,以前更多是給波音、成飛、西飛等等做配套,而現在中國商飛的新平臺又將大家整合起來,“壯大規模,提升產業鏈地位”。
這正是長三角合力打造大飛機產業集群的生動縮影。
以蘇南五市為例,也是各有所長:南京擁有南京金城等航空航天部件、系統及裝備龍頭企業,無錫在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及材料產業上優勢顯著,常州在復合材料初具規模,鎮江在高溫合金研制和關鍵構件制備上實力強勁,而蘇州則在上游航空航天新材料到中游的機電航電產品,再到下游的航空功能服務都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三、底盤
根據規劃,以上海臨港新片區、江蘇蘇南五市、浙江環杭州灣城市群、安徽六安等地為核心承載區,上海將發揮大飛機總裝制造與系統集成優勢,引育結構大部段及復合材料、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制造裝備四大高端產業子鏈,牽頭聯合長三角地區在大飛機總裝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等形成“一核多極”的協同布局。
這也在逐漸改變過去長三角“散裝”的印象。
2025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七年,一季度長三角GDP超8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經濟實力背后是產業支撐。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顯示,長三角已經形成26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占全國總數的32.5%。不過,在大飛機產業集群之前,長三角城市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中更多還是“單打獨斗”。
江蘇獨立建設13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浙江、上海分別獨立建設7個、4個,而安徽單獨建設1個,長三角+江西合力建設1個。
圖片來源: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
而在曾剛看來,在全球產業網絡中,以前我們更多處于“末梢”,但現在要追趕高端環節,就意味著要變成產業網絡的中間節點,“需要比較穩定的合作網絡和伙伴,越往高端環節需要的合作程度越高”。
一個共識是,當前,長三角產業發展已經走到“大聯合”的階段,在高端制造上要避免同質化競爭,讓持續多年的一體化部署見到實效。
在長三角26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涵蓋大飛機、生物醫藥、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新型碳材料、納米新材料、物聯網、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等戰略性新興領域,也是支撐其向中高端產業環節躍升的關鍵底盤。
此次高層論壇,也釋放出“持續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的積極信號。而在外界看來,大飛機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成為長三角“合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重要突破口。
方向有了,改革還需更大動力。“我們現在做高端環節要以合作為主,而不是競爭為主。相應的整個產業生態環境需要更大的改變,目前已經有一些變化,但是還不夠。”曾剛說,現在區域內部在高端資源上的競爭還很激烈,比如都希望科技成果能在本地轉化,都想發展數字經濟,但是數據要素沒有打通。
“要在機制上更多的探索,形成一個大合作的氛圍。這樣才能往前推進一體化進程,才能帶來更多的效益。”他說。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