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影院,天美传媒97a∨,天堂av,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深圳創新并未止步
2025-06-17 14:27

深圳創新并未止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寧南山 (ID:ningnanshan2017),作者:深圳寧南山,原文標題:《深圳創新并未止步,這個90后創立的年輕公司拿下世界第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文章摘要
深圳創新活力依然強勁,影石創新十年崛起成全景相機巨頭證明其持續產出能力;深圳深厚消費電子產業鏈、新興機器人及硬件公司與政策支持,是其創新的核心優勢,未來人工智能+硬件領域仍有巨大潛力。

? ??影石崛起之路:十年內從初創發展為全球全景相機龍頭,營收逼近并超越行業標桿GoPro。

? ??中美格局演變:深圳等中國科技城市被視為未來人工智能競爭的核心參與者。

? ??產業鏈聚集效應:深圳密集的消費電子供應鏈企業(如立訊、比亞迪)加速硬件創新與工程迭代。

? ??新銳企業涌現:2010年后深圳誕生影石、安克、優必選、速騰聚創等成功硬件科技公司。

? ??機器人集群優勢:深圳及其周邊城市因汽車產業集聚,孕育全國最多上市人形機器人企業。

? ??政策資本助推:深圳推出百億AI與機器人產業基金,針對性解決創新企業核心融資痛點。

這一兩年來,關于深圳是否還有創新活力的討論一直是熱門的話題,甚至有了大疆之后再無深圳創新的說法,今天想簡單聊下這個話題。


最近我注意了兩個事情:


其一是4月25日中國的全景相機品牌Insta360(中文名為影石創新)在紐約發售Insta360 X5,買到第一臺的美國人居然是凌晨三點就來排隊。我專門找了視頻來看,一個拍攝者從店里面開始拍排隊的長龍,里面美國購買者從店里面一直排到店外面,排隊排了非常長,以至于拍攝者走了一分半鐘才到隊尾。


其二是5月19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美國華裔寫的文章,在美國國內引起很大影響,在中國網上也大量流傳。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這句話:“如果兩國都按照目前的軌跡發展下去.......人工智能霸主之爭將不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展開,而是在深圳和杭州等中國高科技城市之間展開”。



之所以我把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是因為《紐約時報》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這個Insta360就是來自深圳的新興智能硬件公司。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印象一兩個星期前的新聞,一個叫做彭玉江的中國人在2025年5月24日創造了人類滑翔傘升限的新世界紀錄。


他在祁連山飛行時被上升氣流抬升至8598米的高空,而有意思的是,記錄下這個畫面的相機就是Insta360。


國產運動相機在8000多米的高空低溫狀態下還能正常工作,中國研發的硬件設備拍下了中國人無意中打破了世界紀錄的畫面。



對于深圳,我們似乎有一個印象,那就是深圳好像很多年沒有那種有創新活力的新興公司出現了。但其實不然,6月11日這天在上交所敲鐘,剛剛登陸資本市場的深圳Insta360影石創新,就是近年來中國最好的新興硬件公司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可以把之一去掉。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創始人是南京大學本科畢業的90后劉靖康,到今年剛好十年的時間。


影石創新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82元/股,較發行價上漲285%,總市值突破700億元,此次影石創新科創板上市募資19.38億元,為2025年以來上交所(主板+科創板)整體募資額排名第三,在科創板排名第一。


有意思的是,公司創始人劉靖康在現場是用自己公司的Insta360全景相機敲的鐘,認為這樣可以體現影石“Think Bold始于敢想”的文化。


影石的總部在深圳寶安,離著名的歡樂港灣的灣區之光摩天輪不遠。


我們就從這家公司談談深圳的優勢是什么。


這家公司在國外的名氣比國內更大,而它的英文名字Insta360甚至比中文名影石創新更有名氣,很多人以為是個美國的品牌。


我平時喜歡看B站,也是老用戶了,我這幾年注意到長期關注的幾個年輕UP主,介紹自己的拍攝裝備時,以前都是用Gopro運動相機占據絕對優勢,但是這幾年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人使用Insta360。


老實說,我一開始也一度以為這是家來自北美的公司。因為UP主都在說這家公司的英文名Insta360,而且設計感很棒。但后來一查,這家公司最開始覺得在國內搞價格競爭沒有優勢,于是先出海主打海外市場,直到2023年該公司依然是八成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當年出口高達4億美元,這不是一個小的數字,已經是當年中國總出口的萬分之1.18了,而其營收增長依然很快。


而且影石在全球的收入還很均衡。以2024年為例,美國、歐洲、日韓市場占影石的總營收比例分別為23%、23%和8%,另外這一年中國市場占影石營收的24%,也就是中美歐的收入居然都差不多。


影石在2024年被Branz列為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而著名的《Fast Company》雜志發布的2024年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50強,居然將其列在全球第三位,而前五位是谷歌,Bose音響,蘋果之類。



影石創新的成立晚大疆九年,和大疆是讓消費級無人機飛起來拍照不同,他們專注于全景運動相機。


可能有人不知道全景運動相機是什么東西,對于它運動相機會比較好理解,美國的Gopro公司在長期以來就是運動相機的代名詞。運動相機一是小巧輕便可以安裝在頭盔,自行車等上面;二是防抖畫質好,拍攝角度大,能拍高速運動下的慢鏡頭;三是防水耐摔。


而全景相機:下圖是影石現在在售的全景相機,它兩面都有攝像頭,各負責超過180度的角度,拼接起來裁切掉一部分后就可以拍出全景的效果。



那如果把全景相機和運動相機結合起來呢?那就是全景運動相機了,這有很大的優勢,比如你運動的時候就不需要去轉動鏡頭就能拍出360度的視頻和照片,這就有很大的價值。比如你在跳傘、滑雪、騎自行車這些運動的時候,你肯定不希望時時刻刻地去注意運動相機的鏡頭是否在準確地對著自己,而全景運動相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肯定無時無刻能拍到你。


當然了,如果你不喜歡全景模式,也可以關掉一個攝像頭,那就是跟手機拍照和視頻一樣了。


而且影石的全景運動相機還有個很有特色的功能,我也是從關注的各個B站up主那里看到的。那就是有自拍桿消除功能,如下圖,其實手里是有自拍桿,但是拍出來的效果是可以沒有的。


和大疆當年一舉擊敗美國本土最大的無人機競爭對手3D Robotics一樣,影石創新成立差不多十年來,憑借強大的技術創新,使其競爭對手美國的運動相機公司Gopro公司節節敗退。


2017年影石公司的營收才1.6億人民幣,而Gopro同年的營收是11.8億美元,雙方是幾十倍的差距;


到2021年影石的營收就已經超過了并達到了13.3億人民幣,而同年Gopro的營收為11.61億美元,僅僅4年的時間,雙方的差距已經縮小到了10倍以內。


而在這之后影石的營收繼續迅猛增長,2022年營收超過20.4億人民幣,這一年Gopro營收下降到10.94億美元,雙方的差距縮小到了四倍左右;


到2023年影石又增長接近100%,全年營收已經達到36.36億人民幣,換成美元已經5億了。


而Gopro則下降到10.05億美元,雙方差距僅有兩倍了!


如果單看全景相機這個門類的話,2023年影石創新全球份額已經達到67%,比2021年提升了超20個百分點。


而在2024年,影石創新實現了55.74億人民幣的營收,比2023年竟然增加了接近20億人民幣,而同樣在2024年,Gopro營收大約為57.62億人民幣,已經幾乎被影石趕上。


而影石在2024年凈利潤達到9.95億人民幣,相比之下Gopro在2024年凈虧損竟然超過了31億人民幣!


下圖是Gopro過去幾年的營收走勢。



到2025年第一季度,影石創新營收達到13.55億人民幣,同比去年增長了超過40%,而Gopro的營收已經只有影石的70%左右了。


其實Gopro也是一家比較酷的公司,它在2004年發布了第一款相機,專注于運動相機領域,到2011年營收也才2.34億美元。不過那時候是高速增長,所以在2012年就達到了5.26億美元,在2013年更是達到了9.86億美元。


可以說Gopro真正崛起也就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不過隨著影石創新在2015年的成立,才僅僅不到10年時間就追上了Gopro,這就讓Gopro這家美國新銳公司的巔峰壽命顯得這么短。


影石本來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全景相機公司,如果2024年全年營收也超過Gopro,則也是全球最大的運動相機公司了。


由于影石的創始人是90后,這家已經有2000人的公司總體很年輕,文化也很活躍。2025年的年會獎品的特等獎是汽車,居然有六個名額,感覺當時的現場肯定很熱烈。


另外,我必須要說一下這個創始人劉靖康十幾年前的大學時期就已經上過網絡熱搜的故事,因為我當時在網上還仔細地看了全程,對這個事印象很深,十幾年后的現在依然記得。


2013年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帖子,是一個大學生看到視頻新聞上記者撥打360董事長周鴻祎電話的按鍵聲音播放出來了,于是通過軟件分析出了周鴻祎的電話,還打電話驗證了一下,真的就是他本人。


當時這個帖子在微博很火,當然后來才知道最早是發在人人網的,我當時也在微博仔細地看完了。


后來李開復看到了,還發微博邀請這個大學生面談,說他在信號處理等各方面都很有實力,希望他加入創新工場。


這個大學生就是劉靖康,誰能想到他后面創辦了影石這樣的公司。



這么一家優秀的公司為什么誕生在深圳?


原因很簡單,因為創新會在有條件的地方發生,我們可以再具體一點。一個地方會產生什么樣的創新公司,跟當地相關產業鏈發達程度成正比。


比如和誕生了“六小龍”的杭州比較。下圖是2024年杭州企業百強,我們看制造業企業的話,前30強里面一家強相關的消費電子類企業都沒有,全是石化、汽車、攝像監控設備,交換機路由器之類。可能海康大華的家用攝像頭業務算是消費電子產品相關,但那不是這兩家安防企業營收的大頭。



包括這次火熱的杭州六小龍,兩家做機器人的(宇樹和云深處),一家做大模型的(深度求索),一家用AI做虛擬世界的(群核科技),一家做腦機接口(如仿生手,仿生腿用于醫療康復)的強腦科技,一家做游戲的游戲科學(總部在深圳,不過黑神話悟空開發團隊在杭州),六小龍里面也沒有消費電子硬件相關產業鏈的玩家。


而如果看深圳的2024年制造業100強,那消費電子產業鏈相關企業就太多了,下圖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華為不在其中,可能沒有參選)。都不用看前三十名,就看前二十名里面做消費電子產品相關的,從大巨頭富士康,比亞迪,立訊精密,傳音控股和中興通訊,到小一些的欣旺達電池,惠科股份(顯示屏幕),天馬微電子(顯示屏幕),鵬鼎控股(PCB板),貝特瑞材料(電池材料),你看這都一半了。



還有家格林美股份,是一家回收廢棄電池和電子廢棄物,把里面有用的金屬等材料拆解出來循環利用的公司,居然就做進深圳制造業前20強了。這個也是消費電子產品相關。


如果把這個榜單擴展到前四十位,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數量還會更多。產業鏈的聚集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比如電子產品電池供應鏈企業深圳就很多。而在2011年在深圳就新成立了一家做移動電源等硬件的公司,叫做安克創新,比大疆晚成立五年,下圖是其近幾年的營收增長,2023年比2020年增長了80%多,從90多億增長到170多億人民幣了。


電子產品電池產業發達,于是就誕生了新興的電池公司。



同樣的,中國最好的AI大模型公司,尤其是份額和技術最強的幾個豆包、千問、kimi、百度文心一言、智譜什么的,大多都來自北京。像我人生第一次使用的AI大模型kimi,就是來自北京月之暗面公司。


這次的深度求索雖然是總部在杭州的公司,但是其deepseek模型的研發人員大量在北京,畢竟招聘如此多專業對口的優秀清北畢業生在杭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BOSS直聘上看了下深度求索的招聘,四個辦公地點北京有三個,杭州有一個,34個崗位里面有22個在北京,有8個在杭州,還有4個崗位兩地都有。


所以說有什么樣的產業土壤和人才密度,就會更容易產生什么樣的創新公司,這其實挺正常的。


這里面可以再舉兩個例子:


影石創新的創始人劉靖康在2023年8月接受采訪的時候說起了一件事,我覺得就很難說明發達的產業鏈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幫助,他說:“最近我們有一個產品都要上市了,但得知它相比競爭對手的產品沒太多優勢時,我們還是決定推倒重來,即使我已經投了三千萬。這個產品立項時的定義是先進的,但它的工程實現周期比預期長,這種情況必須叫停上市,因為如果產品沒有競爭力,(就)只能殺價格,而且你后續在上面投營銷和做品牌都會事倍功半”。


是的,立項時是先進的,但僅僅因為工程實現時間比預期長了,帶來的損失是三千萬人民幣,而這僅僅是一個產品帶來的損失。


非常顯然,如果是在硬件產業鏈不發達的地方做工程實現,那么會帶來時間和效率的損失,最終轉化為商業的損失。


實際上不僅如此,如果你的工程實現總是比競爭對手慢,而成本控制又總是比競爭對手差,那么就不是商業損失的問題了,而是整個公司會倒閉出局。


另一個例子是2024年12月劉靖康接受極客公園采訪時說起為什么從南京搬到深圳的話題。


他說:“做軟件的時候,寫完代碼馬上就可以跑,測試完就可以上線,我們叫敏捷迭代。但當年剛開始做硬件還是非常痛苦的。好不容易把DEMO做出來了,進一步往下走的時候,在南京根本招不到人,而且很多材料也得從深圳買。所以我們做一個大膽決定,把公司搬到深圳去重新開始。”


“從軟件轉移到硬件,有一個重要的點:我們在計算機世界里復制一個東西是很簡單的,但是硬件世界里,把一個東西從1復制到10,和1復制到幾萬、幾十萬對應的是不一樣的問題。在物理世界里,你的物料穩定性、工藝穩定性、結構設計、硬件設計很多東西都是決定了復制事情的效率、成本、質量。”


這一段很清楚地說明了,相關產業鏈的人才密度更高,硬件材料更容易采購。從1復制到1萬的大規模量產能力,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具備的,而這些因素也會促使公司搬遷。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影石的主要供應鏈企業,包括立訊精密、弘景光電、能率等,基本都在深圳兩小時車程能到的中山、東莞等地。


另外從時間線上看,在消費電子硬件產業鏈這條線上,深圳不斷地有新興公司涌現,導致深圳的硬件產業鏈實力在不斷增強。


2000~2010年是一波。大疆成立于2006年,屬于“深莞”區域的OPPO品牌在2004年成立。而VIVO品牌在2009年出現。和大疆差不多時間成立的深圳立訊精密,成立于2004年,今天已經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代工巨頭了,是挑戰富士康的存在。


實際上影石創新的運動相機就是由立訊精密組裝代工的。立訊精密是一家非常有商業嗅覺的公司,我們通常會認為,是規模較小的影石創新主動尋求立訊精密這樣的制造巨頭合作。但立訊是在2020年就主動找上影石合作,這體現了立訊對影石發展前景的看好,并在一年后達成了合作。


深圳比亞迪2003年首次切入電子產品代工也是在2003年。


今天深圳最大的顯示面板企業TCL華星光電,是2009年才成立的。


而在2010年之后,深圳新銳公司的成立進入了“細分賽道”階段和“新產業”階段,從2010年到現在,深圳也有一批新興公司誕生,而且擴展到了機器人硬件領域。


2011年成立專注做充電寶的安克創新是個例子,它屬于消費電子電池的細分賽道,這是深圳的優勢產業,成立十年突破了100億。


2015年成立的影石創新也是個例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深圳有新興公司涌現,深圳周邊同樣也有。


像影石創新的核心供應商弘景光電,他們給影石制造全景相機鏡頭模組,這家公司位于和深圳隔著珠江口相望的中山市,成立于2012年,只比影石早三年。這兩家同樣是創業類型的公司,都認為挑戰制造全景相機鏡頭模組的復雜性是自己的機遇。


因此一拍即合,在影石全球份額節節攀升的帶動下,今天弘景光電已經成為全行業制造全景運動相機鏡頭模組最為專業的公司。以至于今年在影石拿到上市注冊批文后,弘景光電的股票直接漲停了。


2025年2月摩根士丹利發布了一份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The Humanoid 100: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中國大陸的32家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里面有7家在深圳,是所有城市里面最多的。


像這7家人形機器人中的上市企業速騰聚創就是在2014年成立的。


中國專利最多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也在這7家之中,是2012年在深圳成立的。


下圖是優必選的Walker S1人形機器人,在全球對工廠交付最多的人形機器人。客戶包括比亞迪、紅旗、吉利、奧迪一汽、東風陜汽、順豐、富士康等。



多講一句,不知大家發現什么規律了嗎?車企是最主流的客戶群體,因此人形工業機器人可以視為汽車產業鏈的一部分。


而廣東的汽車產量是全國第一,去年產量570.74萬輛,遠遠領先第二位安徽的262.03萬輛,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這也是為什么上面摩根士丹利列出的人形機器人上市百強里居然有比亞迪的原因。沒錯比亞迪也在搞人形機器人。


廣東是全國第一汽車生產大省,而深圳是全國上市人形機器人百強公司最多的城市,這同樣說明了產業鏈聚集和新興公司出現的關系。


例如2月24日網上爆出,全球首個能做前空翻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它不在摩根士丹利的百強榜單上,因為沒有上市)。我查了下這家公司居然是2023年10月才成立的,到現在才一年多。


同樣,深圳和旁邊的東莞,由于聚集著華為、OPPO、VIVO這些智能手機品牌,以至于在2020年后仍然不斷有新公司崛起。


例如2020年就新從華為剝離出來成立了榮耀,同時2023年深圳傳音智能手機出貨量歷史以來首次進入全球前五。


除此之外,必須要拿出來講的是一直存在的華強北的“微創新”公司群體。你需要去華強北親自體會一下它們的存在,各種AI翻譯器,AI無人機等AI和硬件結合的產品在華強北多如牛毛。它們的特點是能夠做到極致的低價,無人機甚至能做到幾十元人民幣的成本。


深圳華強北群體,代表的是電子產品超強的低成本控制能力。在可見的將來全國其他地方都無可替代。


另外我覺得最值得說的是,2020年以來在半導體領域深圳也成立了好幾家新的公司,規模都還不小,做的都是關鍵科技的突破。它們總體非常低調,但估計過幾年它們會很有名,這一批公司如果成功了,將會對深圳半導體產業發展起到突飛猛進的推動。


半導體制造研發實力的增強將會進一步增加深圳的硬件能力優勢,而未來社會恰好是AI+硬件的天下。


縱觀產業發展歷史,會發現創新更多發生在產業鏈,人才和資本聚集的地方。因為聚集會帶來各種聯系和思維碰撞,從而激發創新的火花。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說過,開始有種中美競爭勝負已分的感覺,原因就是美國的產業鏈經過幾十年逐漸外移,現在好多都沒了。


一開始很多人覺得沒什么,覺得人家掌握的是上游的設計和品牌,我們的制造業只不過就是薄利的代工。但不管是敗給大疆的3D Robotics,還是已經被影石追上的Gopro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充分說明了產業鏈的重要性。


而美國最成功的蘋果,恰恰是多年來和中國制造業結合最緊密的企業。iPhone在2007年發布后長期100%在中國組裝制造,即使由于政治壓力等因素在轉移產能,但到2023年中國制造iPhone比例仍高達85%以上。


最后,深圳今年以來不斷推出各種新政策,例如深圳將包括大專在內的應屆畢業生來深圳就業免費住宿時間從7天延長到了15天。


再比如今年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宣布將成立一百億AI和機器人產業基金,投向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產業,這是深圳在解決創新公司最痛的融資問題。


如果你看所有公司創始人采訪,融資都一定是其中最為困難,最為煎熬的環節。影石創新的創始人劉靖康就在記者采訪時都能記起創業初期給投資人演示之前demo出問題,只能臨時在火車上熬夜解決問題的故事。


對深圳來說,未來走向人工智能社會天然需要電子硬件。而基于完善的電子硬件產業鏈應用人工智能是深圳無可比擬的優勢,保持住這個優勢并且持續投入資本,深圳仍有機會持續成為世界創新之地。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扎囊县| 安阳市| 万山特区| 宁乡县| 衡南县| 外汇| 平昌县| 凤城市| 浑源县| 诏安县| 邻水| 星座| 庆安县| 灵山县| 陆川县| 礼泉县| 海丰县| 云龙县| 吉安市| 寿光市| 保亭| 井研县| 永新县| 泸水县| 滕州市| 莆田市| 兰考县| 新干县| 来安县| 沛县| 通化县| 太仓市| 平谷区| 囊谦县| 新建县| 顺义区| 剑阁县| 招远市| 大连市|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