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ID:new-weekly),編輯:Felicia,作者:里里,題圖來源:AI生成
隨手在互聯網上搜索“增高食譜”,“60道長高不長肉的兒童菜譜”“讓孩子半年躥了8厘米的追高方案”“小學生長高一周晚餐攻略”“DeepSeek長高黃金食譜top 5”……
若論菜式之豐富、造型之精致,恐怕米其林廚師見了都自嘆不如。
2020年《柳葉刀》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30年間,中國大陸19歲青少年身高增長顯著:男性平均“長高”8厘米,達到175.7厘米,是200個國家和地區中平均身高增速最快的;女性平均身高增長6.1厘米,達到163.5厘米,比美國同齡女生還高出0.2厘米。
中國孩子越長越高,顯然離不開過去幾十年間物質條件改善所帶來的營養升級。從“吃飽”到“吃好”,從大鍋菜到定制化營養餐,育兒食譜變化的背后,是幾代父母養育觀念的革新,也折射出每個時代的匱乏與育兒焦慮。
所有育兒焦慮中,卷身高恐怕是最為具象的體現。成績、才藝、家境尚可掩飾,可身高一望即知。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的調查,超80%男孩的家長希望孩子能長到175~185厘米,女孩的家長則普遍瞄準160~170厘米。
身高這件事,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已然失效,為了“喂”出“海拔”更高的下一代,家長的任務不僅是下廚,更要講科學、懂營養、會甄別。
做父母,正變得越來越難。
從吃飽到吃好,中國孩子的“增高”史
民間預測孩子的未來身高有一個常用公式:孩子身高范圍=(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厘米)÷2±7.5厘米,其中男孩取+13厘米,女孩取-13厘米。身高226厘米的姚明和190厘米的葉莉生下的女兒,14歲時身高已經超過190厘米。
而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長高重點在于營養、睡眠、運動等后天因素,爭取達到那“±7.5厘米”浮動區間的上限。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生物化學和營養學之父吳憲就曾指出,國人身材普遍矮小、體質偏弱,并非因為種族差異,更多源于膳食結構問題,而“吾人膳食之所以遜于西人,由于肉類缺乏者為輕,由于牛乳雞蛋之缺乏者為重”。
為增強“勞力工作者”的身體素質,吳憲主持制定的《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需要》詳細介紹了成年人和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每日所需的卡路里、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堪稱“中國第一份科學喂養指南”。
舉例來說,一位生活在華北地區的4~6歲的幼童,冬天早餐建議喝一碗豆漿、吃一個雞蛋和一個烤黑面饅頭;午餐吃一盤白菜豬肉餃子配豆漿;晚餐則吃米飯、西紅柿雞蛋和莧菜。
肉蛋奶所提供的蛋白質對身高發育有正面作用,但這樣的食譜在當時恐怕沒有幾個家庭負擔得起,直到1978年,中國人均禽蛋消費量還不到2公斤。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雞蛋,成了父母留給孩子的珍貴營養品,只有逢年過節抑或生日、生病時才有機會吃。
現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雞蛋消費國,每年要吃掉超4000億個雞蛋,差不多每人每天就要吃掉一個蛋,而雞蛋產量約占全球總量的40%。
另一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牛奶,中國居民的牛奶消費量也從1949年的人均0.4公斤、1980年的人均1.2公斤,增至2024年的人均41.5公斤。一些家長甚至陷入“過猶不及”的喂養誤區。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潘慧就曾提到,自己在矮小兒童專科門診工作近30年里,發現“有的爺爺奶奶覺得喝牛奶有利于健康,就讓孩子只喝牛奶不喝水”。
泛濫的超加工食品和成人世界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也在侵入兒童餐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居民營養和慢性病狀況報告》數據顯示,中國6~17歲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從2015年的16%升至當前的19%;如不加干預,預測到2030年該數字將達到31.8%。
從“吃不起”發展為“吃得飽”,再到追求“吃得好、吃得精”,中國注冊營養師、復旦大學營養學碩士李靚莉有自己的觀察。如今,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還記得十年前生第一胎時,寶媽們關心的還是嬰兒吃什么米粉、怎么判斷孩子是否吃飽。近些年來,家長的喂養更加精細化,更重視每一餐的營養搭配,以便讓孩子均衡吸收。
掌握多少營養知識,才算得上“稱職父母”?
隨之而來的,是一代更比一代高的育兒標準。老一輩的經驗之談不再被信賴,新時代父母講究科學喂養,問專家、問育兒博主、問人工智能。
從孕期起,父母——主要是媽媽們——就開始孜孜不倦地學習“喂養指南”,其中包括如何進行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輔食應該怎樣按月“解鎖”等。比如添加輔食,在4~6月齡餐食中引入蔬菜泥,還得瓜類、根莖類、豆莢等換著口味來,生怕孩子挑食;6~8月齡餐食中適量加入主食,粥要濃稠,面條要軟爛,谷物占比精確到50%。
再大一些,就要訓練孩子獨立進食,爺爺奶奶們“追著喂”的方式被嚴令禁止,取而代之的是30分鐘的科學用餐時限。為了讓孩子愛上吃飯,家長費盡心思:把胡蘿卜切成星形,把紫薯壓成花朵形狀,把米飯捏成卡通造型。
育兒指南把親子關系切割成一個個目標、一件件任務,“合格父母”的定義被不斷推翻又重塑。看著網上別人家造型精致的兒童餐,父母很難不陷入自我懷疑:我,算得上是個好媽媽/爸爸嗎?
歷史研究者盧淑櫻在《母乳與牛奶: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重塑(1895—1937)》一書中,分析了牛乳哺育如何在洋貨奶粉的廣告宣傳下,從曾經的不得已之選漸漸被塑造為營養衛生、科學文明、解放母親的喂養方式。20世紀30年代的育兒期刊甚至還將“不可忘記購買牛奶”列入了“育兒之二十不可”中的一項。
“好母親”的標準也隨之改寫,從“親自哺乳,實現強國強種”轉變為熟練掌握沖調牛乳的工序。但正如盧淑櫻所指出的,牛乳哺育的事前和事后功夫又多又復雜,消費強化了科學育兒對母親的規訓,她們必須具備科學和醫學知識,懂得分辨品牌優劣,才算稱職。
同樣的情況在當下并不陌生。走進任何一家超市便會發現,乳制品貨架上的“蛋白質含量競賽”已從3.6g/100ml卷到了6g/100ml。李靚莉也補充道,以前的觀念里,喝奶就是補充鈣和蛋白質,現在家長的要求不止于此——孩子乳糖不耐受的買A2蛋白奶,營養不足的選濃縮高鈣奶,挑剔口感的找特殊工藝的低溫鮮奶……
而雞蛋這邊,無抗雞蛋已是最低標準,可生食、高硒、高鋅、富含DHA、富含葉黃素的營養強化雞蛋層出不窮。
“單獨把任何一種食物拎出來,神化它對身高的作用,都是不科學的。”李靚莉也注意到,新一代年輕父母的學習能力更強,他們不僅想知道“推薦的育兒食譜”,還會進一步追問食譜背后的科學依據和搭配邏輯,再結合自家孩子的飲食習慣做調整。
從“照方抓藥”到主動求證,這對家長的信息判斷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戰。當代核心家庭結構中,年輕父母往往扮演著健康管理的中樞角色,在李靚莉看來,“學習”營養學知識不光為了孩子,更在重塑整個家庭的生活方式。
“現在流行講‘重新養育自己’,通過了解科學的營養學知識,父母會重新開始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而這種改變,也會傳導到家中其他成員——上至老人,下至孩子。”李靚莉說。
焦慮的家長和永遠“不夠高”的孩子
除了實實在在的肉蛋奶,隨著營養學在國內逐步普及,“看不見”的維生素、礦物質等補充劑在育兒食譜中的存在感也越發顯著。
十年前,科普話術還在強調“新生兒出生兩周左右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如今,建議已升級為“維生素D要從出生補到老年”。
目前在一家藥企從事營養品開發的王文俏告訴我們,其所在公司專注“兒童長高”細分賽道,共推出了二三十款產品,除基礎維生素以外,還有膠原蛋白肽、鋅元素等有助于骨骼健康的營養素。
其中銷量最高的幾款都添加了γ-氨基丁酸(GABA)——一種有助于改善睡眠、可能間接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的物質,但市面上大多此類產品執行的是固體飲料國家標準,雖然號稱“讓孩子成長曲線一路向上”,實際功效卻難以驗證。
“現代父母太忙了,沒有那么多時間、精力照顧孩子飲食,買營養品成了最簡單快速的盡責方式。”王文俏之前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工作,曾遇到家長給孩子同時吃十幾種保健品的情況,光是不同品牌的魚油就有三種。
同理,“高端蛋”“高端奶”未必更健康營養,網絡上流傳的“增高食譜”和“追高方案”往往摻雜著科學與偽科學并存的“知識分享”與難以辨別可信度的帶貨鏈接,卻精準命中了不少家長的心理需求,緩解了他們的育兒焦慮——盡管這種焦慮很大程度上是被制造和放大的。
2022年發布的《中國家庭科學育兒洞察白皮書》指出,當下中國有近70%的嬰幼兒父母存在焦慮育兒的傾向,具體表現為時刻按照科學育兒的指標來“規范”育兒行為,生怕一步不慎、錯過某個“黃金期”,孩子就被“落下了”。
王文俏指出,孩子的身高發育有三個關鍵時期:嬰幼兒時期(0~3歲)、學齡期(3~7歲)和青春期(8~14歲)。每個階段都對應著家長新一輪的焦慮——孩子前兩年長得還挺快,怎么突然放緩了?剛上小學,坐第一排是不是發育遲緩?青春期到了,怎么樣能再躥一躥個子?哪怕孩子到了20歲,也有想讓孩子身高從178厘米“追”到180厘米的家庭。
“很多以往來就診的孩子根本不符合矮小癥的標準,甚至還算中等偏上水平。”王文俏說。但只要孩子比同班同學矮,或者沒有達到家長預期,一上來就要求用生長激素的家長也不少見。
對身高的執念,表面是審美偏好,實則深受社會評價體系的影響。長得高,被視為個人潛力和成功的標志。身高不僅是婚戀市場上重要的擇偶標準,也是某些職業的硬性門檻。更有研究表明,擁有身高優勢者在職場晉升、薪資待遇等方面往往能獲得“隱形溢價”。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父母對孩子身高的投資,何嘗不是對百年前“強國強種”育兒邏輯的繼承?只不過如今兒童作為一種私人領域的“長期投資品”,也承載著父母的焦慮,是一個家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能否突圍、能贏得多少社會資源的關鍵因素。
如果養育孩子是在培育花朵,那么花朵本該各美其美,自由生長;而只有“種糧食”,才需要越長越高,年年豐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