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徐騫
頭圖 | AI生成
經歷了消費、科技題材的短暫爆發之后,紅利型、穩健型賽道再次成為市場主線。
但在低迷的行情背后,一類資產正在成為投資市場的”隱藏贏家“。
消費REITs,迎來了轉機。
REITs,全稱為不動產信托投資基金。這類產品的思路其實很簡單,相當于投資者集資購買不動產,一起當“房東”收租賺錢。而在二級市場上,這份“房租收益權”也可以自由交易。
今年以來,在股債市場持續波動的環境下,REITs全收益指數全年上漲12%,雖然略低于滬深300指數的19.93%,但REITs指數近三年的波動率僅有11.63%,顯著低于股指,作為以分紅收益為主的類固收產品,“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配置價值很高。
即使在前段時間火熱的消費板塊中,消費REITs超過7%的平均漲幅依舊相當可觀,但更加可貴的是,消費REITs并未隨著消費板塊的熄火而迅速回落,依舊穩健上行。因為,除了消費的板塊身份之外,消費REITs還有“高股息”作為支撐,共享紅利風格的上漲動力。
作為兼具紅利風格和消費題材的產品,REITs正在逐步回歸應有的投資價值。
但想要投資REITs,還需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REITs為什么沒有廣受認可?
REITs產品兼具股債特征。一方面,由于分派率的硬性規定,REITs產品的可分配收益,也就是出租帶來的利潤,必須要拿出90%來分紅,紅利收益類似債券;另一方面,REITs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彈性更接近股票,能夠享受二級市場交易帶來的價差收益。
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和紅利風格一樣,靠分紅賺錢,而短期投資者,也能炒得起來。作為國際通行的“中等收益、中等風險“資產,REITs相對股債中性,走勢相對獨立,配置價值較高。
那為什么REITs有這么多的好處,市場卻缺乏共識,始終未能走入普通投資者視野?
一方面,REITs上市時間還不久,這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征還沒有被充分的觀察和接受,雖然REITs在美國日本等市場已經是常規產品了,但在我國,僅僅試點了三年。
但更重要也更直接的原因是,收益不行。
畢竟,我國公募REITs推出的最初目的,并非為了讓投資者賺錢。
實際上,我國REITs在試點之初,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盤活企業沉淀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的資金,尤其是國有企業,靠租金收入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回籠,周期太長。因此,首批試點的項目類型主要就是產業園區、高速公路這些盤子大但收益低的資產類型。
但,市場資金不可能青睞這樣的資產,所以,首批試點的投資者,要么是來自資產方和基金的關聯方,要么是打板炒新的投機資金。說白了,大多數資金還是“左手倒右手”,沒有真正起到盤活資金的作用。
為了解決REITs投資來源的問題,購物中心資產被納入了”基礎設施“這個籃子,政策的意圖也很明顯,市場化才是REITs的真正出路。
在政策掃清障礙之后,消費REITs的價值逐漸被市場認可,走出了震蕩上行的行情。但是,在現階段,這類產品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仍有門檻。
考慮入手消費REITs前,還得看看REITs是如何管理并獲得收益的。
管的好,才是真的好
如何定義一個好的REITs資產?
可以總結為兩個詞,“選的好”和“管的好”。
選好資產是第一步。購物中心單體項目的規模通常很大,因此,目前上市的購物中心REITs一般只投資一個項目。分散化不夠,就要求基金挑選優質的底層資產進行投資。
但在現階段,由于國家對REITs項目試點的嚴格把控,所有購物中心REITs的年化分派率(分紅/募集金額)均高于5%,換句話說,資產間固然有一定的差別,但能通過審核的,肯定都是優質資產。
所以,真正拉開差距的,其實是“管的好”,也就是項目的運營質量。
比如,在最關鍵的出租表現上,產品間就拉開了差距。
注:面積較大(一般在 1,000平方米以上)、租期較長的店鋪為主力店,其他店鋪歸類為專門店
從三單具體產品來看,考慮城市層級,上海的華安百聯REIT在租金上自然偏高,但在出租率上,則顯著低于華夏華潤和中金印力,93%的出租率低于多數的消費REITs產品。
在購物中心的運營中,租金主要由商圈決定,而出租率則與資產管理方的運營動作高度相關。就像租房一樣,核心地段的平均價格水平大差不差,但房間裝修、小區環境、房東個人影響著租賃的具體表現。
隨著商業地產市場供給漸趨平緩,“存量競爭”成為市場主線,想要持續增長,運營動作必須跟上。
從運營方的動作來看,華安百聯顯然處于“吃老本”狀態,主動管理的動作不足,僅僅是清退了部分低質商家,引入了少數配套服務類商家,并未對相對陳舊、已經運營17年的百聯又一城進行業態調整和裝修改造,面對上海五角場區域內其他商業中心的“包圍式”競爭,已經失去了優勢。
而華夏華潤在運營上明顯積極許多,通過空間改造、重新裝修等方式引入運動、文化新業態,在零售端也通過“首店經濟”實現了10%以上的客流增量,體現出較強的主動管理能力,這也使得其產品租賃表現的增長潛力高于華安百聯。
再比如,業態分布上,各個資產差距也不小。
業態,尤其是零售業態的占比,是衡量購物中心類資產運營的重要變量。在電商的沖擊下,適當降低零售業態占比、提高餐飲和文體娛業態占比,已經成為了當下購物中心的唯一出路。
零售業態的承租能力更強,但市場影響下銷售波動大,體驗業態承租能力弱,但波動小,且有著吸引客流的作用,如何平衡二者的比例,成為了購物中心運營的難題。一般認為,40%左右的零售業態能夠形成穩定支撐。
從業態比例來看,運營時間較長的華安百聯把零售業態壓的足夠低,而華夏華潤和中金印力,仍在調整的過程之中。前三季度,中金印力的零售業態占比下降了超過5%,華夏華潤也有小幅調降,但距離“成熟期”還有一定距離。
可以看到,運營管理的確決定著產品表現的優劣。但問題在于,誰對運營管理負責?
基金經理當“甩手掌柜”,誰對管理負責?
和普通的公募基金不同,現階段,我國REITs的基金經理并不具體負責REITs的運營,收購資產之后,基金往往和購物中心原有的運營團隊繼續合作,REITs的具體運營高度依賴這些“物業公司”,基金經理不過是“甩手掌柜”。
這就帶來了運營管理的關鍵問題:
基金經理收著高額管理費,對產品的影響力卻相當有限,無法對投資者負責,尤其是單一底層資產的模式下,基金經理的存在感更低。
另一方面,在信披標準尚未完全統一的情況下,REITs的運營情況接近“黑箱”,運營公司為了達成目標,“補租金”“做數據”的小動作在運營中并不罕見,投資者很難通過基金季度報告清楚獲知項目的具體運營情況,透明度顯然不足,無疑給投資者挑選REITs產品帶來了額外的難度。
在解決基金主動管理能力之前,我國REITs產品難言成熟。這種“未知性”,也成為了REITs投資的重要風險。
但考慮到試點階段的審慎性,較高的市場準入門檻還是保證了REITs產品的質量,而宏觀政策的變動,也給消費REITs帶來了價值重塑的契機。
消費REITs哪家強?
寬松的貨幣環境,為消費REITs打開了長期上行通道。
消費REITs的估值可以簡化為購物中心的運營凈收益/資本化率,而從美日等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和資本化率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屢創新低,也意味著REITs的底層資產估值具備提升潛力,但目前,國債收益率的暴跌還尚未完全傳導至REITs板塊,這給REITs產品的價值增長提供了不小的想象空間。
除了估值提升之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潛在的降息已經激活了紅利板塊,消費REITs作為高股息風格的類固收產品,在降息周期中的分紅價值正在凸顯。同時,隨著債市的性價比降低,尋求穩健資產配置的資金,如險資、養老基金等,也可能將目光轉向REITs板塊。
那么,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消費REITs產品?
從近期漲幅來看,華夏基金無疑是最大贏家。六單購物中心REITs中,近20日漲幅前四均為華夏的產品,華夏華潤作為運營最為精細的產品,漲幅甚至超過了不少消費類個股。
不過,題材帶來的上漲動力難以長期持續,而且,對于REITs的潛在投資者來說,漲的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
和國債一樣,REITs也面臨著選擇難題:價格漲上去了,股息(分紅)的收益率就降低了;但價差帶來的收益,可能頂得上好幾年的分紅收入。比如,漲的最好的華夏華潤商業REIT,近20天的漲幅已經超過了12%,但代價是,IRR已不足4%;而漲幅相對較小,僅有7.2%的華夏金茂商業REIT,整體收益反而較高,年化全收益率約為4.87%。
這其實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區分的方式,追求收益穩定的高股息風格,那運營沒有硬傷,又相對”便宜“的REITs產品更合適;而彈性更好,管理水平優秀的產品,更能跟上市場的節奏,分享題材的收益,更適合兼顧資本利得的短線選手。
評論
最新評論